哎,你说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到底该怎么上才能让孩子不犯困啊?每次看到我家那小侄子趴在桌上打哈欠,我都替他老师头疼,其实吧,数学课要上得有意思还真不容易,但绝对不是不可能,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事儿,保证不说教,全是实在话。
第一个关键点:课前准备得像准备年夜饭一样认真
你见过炒菜不洗锅的厨师吗?老师上课要是没备课,就跟这差不多,比如三年级教"分数的认识",要是直接把课本内容照本宣科,孩子们绝对两眼发直,这时候就得想想:怎么把抽象的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?
举个真实例子啊,我认识个张老师,去年教分数的时候直接扛了个大披萨模型进教室,先让孩子们切四刀,再问"每人吃多少块",结果有个小胖子当场举手:"老师我能吃整个披萨的四分之四吗?"全班都笑翻了,但第二天测验,这个班平均分比隔壁班高了12分!
第二个痛点:课堂互动不能只靠点名回答问题
你们还记得小时候被老师突然点名的心跳加速吗?现在早就不兴这套啦!现在讲究的是"无痛互动",比如说讲乘法口诀,可以搞个"超市大作战"——把教室布置成小超市,标价都是3元、4元这样的数字,让孩子们用乘法算总价。
这里有个数据你们肯定想不到:根据教育研究院的统计,采用游戏化教学的班级,学生主动发言率比传统课堂高出85%,特别是那些平时不敢举手的孩子,在游戏情境里反而更放得开。
第三个秘诀:作业设计要像定制西装一样合身
别总想着布置30道计算题!有个五年级老师特别绝,她布置的作业是"找出家里5个长方体物品,测量并计算体积",第二天有个孩子交作业时还附带了一句:"老师,我家鱼缸的体积算出来了,但是鱼在里面游来游去会不会影响计算结果啊?"
这种作业有三个好处:
1、和生活实际挂钩,孩子知道学数学有用
2、培养动手能力,比纯做题有意思
3、激发好奇心,自己就会问问题
第四个绝招:家校配合不能只是家长签字
现在很多家长辅导作业就跟打仗似的,其实可以换个思路,比如让家长当"生活数学观察员",比如去超市让孩子算总价,做饭时让孩子帮忙量面粉——这些可比做练习题管用多了。
上个月有个家长跟我说,她女儿现在去游乐场都要算过山车的运行速度,说是要验证数学课上学的"路程=速度×时间",你看,这就是把知识用活了啊!
最后说点掏心窝子的话
教数学最怕变成"数字流水线",咱们得记住每个数字背后都是活生生的孩子,有的孩子就是需要多摸几次实物才能理解抽象概念,有的孩子可能需要用画画的方式理解几何,别着急,慢就是快。
有次我看到个二年级小孩死活搞不懂"借位减法",老师直接拿来一盒彩色铅笔,十支捆成一捆,当孩子亲眼看到"借一捆过来拆开"的过程,眼睛唰地就亮了,这种顿悟时刻,才是数学课最该追求的东西。
对了,你们发现没?其实数学课要上得好,关键就四个字:把人当人,别把孩子当解题机器,别把课堂当知识传送带,多想想"如果我是学生,这节课哪里会让我走神",很多问题自然就有解了,就像做饭要讲究火候,教书更要讲究温度,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