哎,数学这玩意儿啊…每次看到孩子咬着铅笔头抓耳挠腮的样子,当家长的都恨不得自己冲上去做题对吧?先别急着叹气,咱们今天就来唠唠这个事,为啥有的小朋友看见数学题就犯怵?其实啊,问题可能根本不在孩子身上…
第一关:数学为啥让人头大?
先问个扎心的问题:你见过把"3+5=8"写成"3+5=35"的小朋友吗?别笑!这事儿真不怪孩子,前阵子邻居家小孩就闹过这笑话,后来发现是因为他老把数学符号当汉字来记,这时候要做的不是骂人,而是得搞明白——数学思维和日常语言思维压根就是两套系统!
举个栗子,语文课上"苹果+苹果=两个苹果",数学里"1+1=2",但到了应用题就成了"小明有两个苹果,妈妈又给了三个,现在有几个?" 孩子要是分不清这些场景,可不就乱套了么?
第二关:破局妙招在哪里?
别慌!这里有个绝招——把数学当游戏玩,上次看见个老师特别有意思,教乘法口诀的时候带着孩子们玩"数字跳房子",地上画着九宫格,跳到哪个格子就背对应的口诀,结果全班背得比背课文还快!
再比如量长度这事,与其拿尺子比划,不如让孩子量量自己的玩具车、零食包装袋,甚至家里养的狗尾巴!真实场景可比课本上的例题带劲多了对吧?
第三关:家长最容易踩的三大坑
1、催命式做题:"十分钟做完这页!"——这跟逼着人吃撑有啥区别?
2、只看结果不看过程:答案错了就骂,完全不管孩子是怎么想的
3、盲目刷题战术:同一类型的题做二十遍,这不是折磨人嘛!
前些天有个家长跟我诉苦,说孩子做错题就罚抄十遍,结果呢?孩子现在看见数学本就哆嗦,这哪是学数学,分明是培养条件反射啊!
第四关:神奇的记忆面包
听说过"费曼学习法"没?简单说就是让孩子当小老师,我家侄女有次死活搞不懂时间换算,后来我让她假装给毛绒玩具上课,结果教着教着自己就开窍了!这法子好使的原因是——要把知识嚼碎了吐出来,才能真消化。
再分享个绝活:用扑克牌练计算,比如抽两张牌比大小,算差值;或者玩24点游戏,不知不觉中加减乘除全练了,关键孩子还不觉得是在学习!
第五关:错题本的正确打开方式
见过那种把错题本抄成书法作品的孩子吗?工工整整抄题目,红笔写正确答案,结果下次照样错,问题出在哪?光记录不思考啊!
试试这个新招:让孩子用三种颜色的笔,黑笔写原题,蓝笔写当时怎么错的(quot;这里忘了进位"),红笔写新发现("原来可以画小棒子帮忙记数"),定期翻看这些"思维脚印",进步看得见!
第六关:数字恐惧症怎么破?
有孩子一看到大数字就手抖?试试这个土办法——带他去超市!比如买酸奶,问问"三盒9块9和五盒15块哪个划算?"算着算着就会发现,数学原来能省零花钱!这种把抽象变具体的魔法,比做一百道题都管用。
最后说点掏心窝子的话
教了这么多年数学,发现个真理:没有学不会的孩子,只有教不对的方法,关键要找到那把钥匙——可能是游戏,可能是故事,甚至是吃货最爱的蛋糕切块学分数,记住啊,数学不是洪水猛兽,它就是藏在生活里的超级英雄,哪天孩子突然开窍了,那感觉就像找到秘密通道一样爽!
对了,上次看见个六年级孩子,之前数学老不及格,后来迷上《我的世界》游戏,自己琢磨着算建筑比例,现在居然能教同学做几何题了,所以说嘛,指不定哪天,你家娃就给你个惊喜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