啊,今天咱们来聊聊初中数学课到底该怎么开头才吸引人,你有没有发现,有时候老师一开口讲公式,底下同学就开始走神?或者明明课本上的题目很简单,但学生就是提不起兴趣?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?
首先得问:数学课的开场白为啥重要?
想象一下啊,你去电影院看一部电影,开头五分钟要是没吸引你,估计你已经开始玩手机了对吧?数学课也是一样的道理。好的引入能像钩子一样,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抓住,比如讲"勾股定理"之前,先问学生:"如果让你用一根绳子测出学校旗杆的高度,你能想到几种方法?"这时候学生肯定来劲——谁不想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啊?
那具体该怎么做呢?这里有几个亲测有效的方法:
1、生活场景代入法
上周我去听课,有个老师教"一次函数"的时候,开场就问:"你们知道手机话费套餐怎么选最划算吗?"全班瞬间炸锅,接着她带着学生用函数图像比较不同套餐,最后连数学最差的同学都举手发言了。把数学和日常生活绑在一起,知识点立马就活过来了。
2、道具互动法
记得有次教"立体几何",我直接搬了个魔方进教室,先让同学拆解魔方观察结构,再引导他们发现正方体的面、棱、顶点之间的关系,结果那节课下课了还有学生在研究,实物操作带来的记忆比单纯听讲深刻三倍不止。
3、悬念设置法
比如讲"概率"时,可以先搞个抽奖游戏,准备三个盒子,说其中一个有奖品,让学生选好后,老师故意打开一个空盒子,然后问:"现在换选择中奖概率会不会更高?"这个经典的三门问题绝对能引发激烈讨论,等学生争得面红耳赤再揭晓答案,效果直接拉满。
不过新手老师常踩哪些坑呢?
有次观摩课,看到新老师准备了好多动画PPT,结果学生光顾着看特效,根本没记住知识点。多媒体要用得巧,不能喧宾夺主,还有的老师爱说"这个知识点特别重要",其实学生最烦这种说教,不如改成"待会教你们个绝招,三秒搞定作业最后一题"。
怎么判断引入环节成不成功?
看学生的眼神就知道!如果引入做得好,你能看到他们眼睛发亮,身体前倾,手指头不自觉在桌上比划,上次我用"超市打折"的案例讲百分数,下课居然有学生追到办公室问:"老师,双十一优惠券是不是也这样计算的?"这时候就知道,这波稳了。
最后说说个人看法啊
教了十年数学,越来越觉得课堂引入就像做菜时的第一道香气,你可能记不住整桌菜式,但绝对忘不了刚进门闻到的香味,有老师担心"这么搞会不会耽误讲课进度",其实啊,磨刀不误砍柴工,花5分钟做好引入,能省下15分钟维持纪律的时间,再说了,让学生爱上数学可比赶进度重要多了对吧?
对了,最近看到个研究数据挺有意思:采用情景引入的课堂,学生课后主动提问的概率提高67%,所以下次备课的时候,不妨多花点心思在开头那几分钟,毕竟,好的开始不只是成功的一半,有时候甚至是全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