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课不就是坐着听老师讲吗?还能有什么技巧?
哎,这个问题是不是很多同学都想过?反正我初一那会儿就是这么想的,数学课嘛,老师讲什么我就听什么,笔记随便抄两笔,结果考试一塌糊涂,后来才发现,听课真的是门技术活,尤其是数学这种逻辑性强的学科,今天就跟大伙儿聊聊,初中数学课到底该怎么听才能事半功倍。
1. 预习到底有没有用?
先抛个灵魂拷问:课前不预习,听课像猜谜,你中招了吗?
我初中时特讨厌预习,觉得浪费时间,后来数学老师一句话点醒我:“预习不是让你提前学会,而是让你知道哪儿不会。”比如第二天要讲“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”,前一天花5分钟翻课本,标出“利润问题”“行程问题”这些关键词,上课时就能集中火力攻破难点。
具体操作:
用荧光笔划出看不懂的公式或例题(比如课本里突然冒出的“移项变号”);
把问题写在便利贴上(为什么等式两边同时加减同一个数,等式还成立?”);
上课时重点听这些部分,老师讲到这儿立马竖起耳朵。
个人观点: 预习就像打游戏前看地图,虽然不能直接通关,但至少不会迷路。
2. 上课走神怎么办?
数学课容易走神?太正常了!尤其是老师讲证明题的时候,稍不留神就跟不上,这时候得用点“物理外挂”。
举个真实案例: 我同桌以前一上数学课就犯困,后来他买了包薄荷糖,老师讲到关键步骤就含一颗,愣是把数学从60分提到85分,这方法不一定适合所有人,但核心逻辑是——让身体参与进来。
防走神小技巧:
手里拿支笔,边听边圈重点(比如老师说“这个定理必考”,赶紧画个⭐);
用点头、皱眉等表情反馈给老师,既能集中注意力,还能让老师觉得你特认真;
每10分钟给自己设个目标(接下来我要听懂这道例题的第二步”)。
3. 笔记到底该怎么记?
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种情况:老师黑板写啥你抄啥,抄完发现完全看不懂自己的字?
敲黑板!笔记不是复制粘贴,而是“信息筛选”,数学课的精华往往在老师的口头解释里,而不是板书,比如老师讲“勾股定理”时,突然插一句“这个定理经常和直角三角形面积一起考”,这可比抄公式重要多了。
推荐方法:康奈尔笔记法(改良版)
左边1/3区域:写核心概念(二次函数顶点式”);
右边2/3区域:记例题和老师强调的话(画图时先找顶点,再对称取点”);
底部留一行:下课后用一句话总结(顶点式的作用:快速看出图像位置”)。
个人翻车经历: 有次我没整理笔记,考前复习发现写的全是“这里很重要”“注意这个步骤”,但完全想不起重要在哪儿……
4. 听不懂不敢问怎么办?
“老师刚才讲的配方法,有人没听懂吗?”教室里一片寂静,其实至少一半人懵着,为什么不敢举手?怕丢脸?告诉你个真相:老师宁可你课上问三遍,也不想你课后错十遍。
实战技巧:
提前准备好问题(第二步到第三步为什么可以平方?”);
用“确认式提问”降低尴尬(举手说:“老师,您刚才说的△>0时有两个解,是指x1和x2吗?”);
下课堵老师(别怕!老师其实特喜欢主动问问题的学生)。
血泪教训: 我有次没搞懂“相似三角形的判定”,结果整个单元作业全错,被老师叫去办公室“喝茶”……
5. 课后怎么巩固才有效?
听完课觉得自己行了,写作业时发现废了?24小时内不复习,忘掉60%(心理学上的“遗忘曲线”可不是吓唬人)。
高效复习三步走:
1、当天晚上:用5分钟看笔记,把重点框架列出来(今天学了平行四边形→性质→判定方法”);
2、周末:把一周的例题重做一遍,尤其关注当时打了问号的部分;
3、考前:用思维导图串联知识点(比如把“方程”和“函数”连起来,想想它们怎么结合的)。
亲测有效: 坚持一个月,月考数学直接涨了20分。
最后说点大实话
听课方法没有绝对的对错,只有适不适合,有人适合边听边画思维导图,有人就得靠反复做题才能开窍。关键就两点:一是知道自己哪儿弱,二是敢尝试不同方法。
比如我表弟,他属于“听觉型”学习者,上课光听不写笔记,回家靠录音复习;而我必须动手写才能记住,所以别盲目跟风网红学霸的方法,多试几次,总能找到自己的节奏。
数学这东西吧,刚开始觉得难很正常,但就像拼乐高,一块块垒上去,突然某天就豁然开朗了,别怕慢,别嫌烦,咱一步步来,迟早能把数学变成拿手科目!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