哎,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?明明数学课听得挺认真,但一回家做题就懵圈,好像老师讲的和题目完全不是一个东西?或者看到别人刷题唰唰的,自己连公式都记不住?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——初中生到底该怎么自学数学这玩意儿。
先来灵魂拷问:数学真能自学吗?
好多同学觉得数学必须靠老师教,其实吧…我初中那会儿数学老师总生病请假,硬着头皮自己啃课本,结果月考反而考了全班前三,关键就在于——自学不是随便翻翻书,而是有套路的系统工程,比如发现二次函数图像画不出来时,别急着放弃,先找视频看动态演示,再拿方格纸自己描点,突然就开窍了!
第一步:别急着买练习册!先搞懂自己的知识网
翻开学霸的课本,你绝对能看到各种颜色的荧光笔标记,重点来了:用不同颜色区分“完全掌握”“一知半解”“完全懵逼”三类知识点,比如方程应用题总出错,可能根源是小学的分数计算不过关,这时候就该像打游戏补血一样,先回头把分数运算练到100%正确率再说。
举个真实例子:我表弟去年遇到几何证明题就头疼,后来发现他连“同位角相等”的定义都记混了,花了三天专门整理初中前两年的几何定理,用思维导图画成闯关地图,现在看到题直接能定位到对应的定理库。
第二步:找到属于你的“数学外挂”
别以为自学就是抱着课本死磕!现在网上资源多得能砸死人:
1、B站搜“洋葱学院”——动画讲解比老师板书还魔性,特别是函数图像变化,看着屏幕就能脑补出动态过程
2、下载“小猿搜题”别光抄答案!重点看底下的解题思路分析,有些大神的评论区留言比参考答案还详细
3、旧书店5块钱淘的状元笔记——上面记着前人的易错点,比如绝对值符号最容易在哪步计算中漏掉
有同学可能要问:“这么多资料会不会越看越乱?”重点来了——每周日固定2小时做资源大扫除,删掉没用的APP,把经典例题装订成册,就像整理手机内存,定期清理才能跑得动。
第三步:建立错题本的变态用法
普通人的错题本:抄题目→写答案
学霸的错题本:
- 用红笔圈出题眼(取值范围”“最小值”)
- 在旁边画表情包提醒自己(遇到配方法就画个爆炸头)
- 记录解题时的心理活动(“这里差点又想用公式硬套”)
更狠的是——把错题变成故事接龙!比如把相遇问题改成奥特曼打怪兽的追击情节,保证你做梦都能背出解题步骤。
第四步:给自己设计作弊小纸条
不是让你考试作弊啊!是说把核心公式加工成记忆神器:
√ 把三角函数公式编成Rap,洗澡时跟着花洒节奏背
√ 用便利贴把韦达定理贴在冰箱门上,每次拿饮料看两眼
√ 把概率树状图画成吃鸡游戏的路线图
亲测有效!去年班上有同学把整章的知识点做成扑克牌,课间和大家玩“24点”,结果全班的计算速度都开挂了。
第五步:逮住机会就“输出”
记住这个公式:教别人=自己学三遍
- 周末给读小学的妹妹讲追击问题
- 在班级群里解答同学提问(别怕讲错,最惨不过被表情包轰炸)
- 甚至对着空气讲课,用手机录下来回放
有次我为了搞懂概率问题,硬拉着奶奶玩抛硬币游戏,结果老人家说:“这不就是猜正反面吗?我买菜砍价都用这招!”瞬间打通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任督二脉。
最后说点掏心窝子的话
见过太多同学把数学当成洪水猛兽,其实它更像养成类游戏,刚开始升级慢得要死,但某个临界点突破后,突然就能单挑大BOSS了,关键是要找到自己的节奏——有人适合早起背公式,有人半夜刷题特别来劲;有人必须手写笔记才记得住,有人听着白噪音才能进入状态。
别信什么“数学天赋论”,我见过太多逆袭案例:初一数学考40分的同学,靠每天20分钟针对性训练,初三模考冲到115分(满分120),说白了,数学自学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,就像玩扫雷游戏,踩雷不可怕,可怕的是不敢点开下一块格子,你现在卡壳的地方,搞不好就是下次考试的大招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