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开头部分)
哎,你说数学课一上来老师就开始讲公式,你是不是立马想睡觉?尤其是高中数学,内容越来越抽象,一节课要是开头没抓住注意力,后边学生可能直接“掉线”了,所以啊,课堂导入这一步特别关键!今天咱们就来聊聊,高中数学课到底有哪些导入方法能让学生瞬间“支棱”起来?
1.从生活场景切入,让学生感觉“数学就在身边”
举个例子,讲函数概念的时候,老师如果直接甩定义,学生肯定一脸懵,但要是换成这样开头:“大家每天上学路上会经过几个红绿灯?假设每个红灯平均等30秒,你家到学校一共3个路口,那今天你因为红灯耽误了多少时间?”
——哎,这就把函数和实际生活挂钩了!关键点:
找学生熟悉的场景(比如交通、购物、游戏);
用具体数据提问,引导学生自己算;
过渡到抽象概念:“刚才的问题里,红灯次数和时间之间的关系,其实就是函数。”
(个人观点)我觉得很多老师总爱把数学讲成“空中楼阁”,但数学本来就是从生活里长出来的啊!用这种接地气的方式导入,学生更容易理解公式背后的逻辑。
2.抛出矛盾问题,激发好奇心
比如学概率的时候,可以这样问:“抛硬币10次全是正面,第11次出现反面的概率会更大吗?”学生大概率会分成两派争论,这时候老师再揭晓答案:“其实每次抛硬币都是独立事件,概率还是50%!”
为什么这招有效?
制造认知冲突,打破直觉误区;
让学生主动思考,而不是被动接受;
答案简单但反常识,容易留下深刻印象。
(举个真实案例)我之前遇到一个学生,死活不信“三门问题”(概率论经典案例),后来老师用纸箱子模拟了三次实验,他才彻底服气——所以啊,用问题导入的关键是让学生先“犯错”,再纠正,效果翻倍!
3.讲故事!但别光讲数学家八卦
很多老师知道用故事导入,但容易跑偏成“牛顿被苹果砸”这种老梗,其实好故事要满足两点:
1、和知识点强相关(比如讲数列时提斐波那契和兔子繁殖);
2、带点悬疑感(为什么海盗分金币要用递归思想?”)。
(个人吐槽)我有次听老师用“祖冲之算圆周率”导入微积分,结果全班只记住了古人多牛,和当天的课程完全脱节……所以故事必须服务知识点,不能为了有趣而有趣!
4.用视觉冲击抓眼球——图片、视频、动画
现在学生都是“视觉动物”,一张图胜过十句话,比如讲立体几何,直接放个3D建模的旋转棱柱,比黑板画立方体直观多了,再比如导数概念,可以用动画展示小车加速时的瞬时速度变化曲线。
操作要点:
时长控制在1-3分钟,避免喧宾夺主;
提前测试设备(别让技术问题冷场);
看完必须提问(动画里哪个位置斜率最大?”)。
(数据支持)有研究说,人对视觉信息的记忆效率比文字高65%——所以啊,老师偶尔也得学学短视频的套路,开头3秒定生死!
5.“温故知新”式导入——旧知识挖坑,新知识填坑
比如讲对数函数前,先复习指数函数:“已知2的x次方等于8,x是多少?那如果2的x次方等于5呢?”这时候学生卡住了,老师再引出: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新问题!”
这种方法的优势:
降低新知识的陌生感;
明确学习目标(“学了就能解决刚才的难题”);
适合逻辑连贯的章节(比如函数→导数→积分)。
(避坑提醒)千万别变成“随堂测验”!曾经有老师一上来就考学生旧知识,结果全班紧张到没人敢抬头……复习要轻松,重点在引发兴趣,不是考倒学生。
6.动手实验——数学也能玩起来
谁说数学课不能做实验?讲几何证明时,发给每人两根木条和螺丝,让他们组装三角形和四边形,再拉一拉哪个形状稳固——这就是最直观的“三角形稳定性”导入!
关键设计原则:
材料简单(纸、吸管、橡皮泥都能用);
步骤明确(防止学生玩嗨了收不回来);
实验结果必须导向核心知识点。
(真实反馈)我见过最绝的案例:老师用巧克力酱让学生在地图上画最短路径,讲图论时直接舔勺子(当然卫生要注意哈)——那节课没人玩手机!
7.终极绝招: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
比如学统计之前,老师放一组微博热搜数据:“顶流明星离婚话题阅读量20亿,真有多少人关心?我们该怎么判断数据的真实性?”这时候学生自己就会冒出问题:
- “数据是不是刷的?”
- “抽样调查怎么做才公平?”
- “平均数和中位数哪个更靠谱?”
——好了,这节课的核心内容全齐了!
(个人观点)最高级的导入其实是“隐形导入”,老师不用刻意设计,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,不过这招对老师的控场能力要求极高,新手可以从小问题开始练手。
(结尾部分)
说了这么多,其实导入方法没有标准答案,有的老师擅长讲冷笑话,有的能用粉笔画出表情包,还有的靠“死亡提问”镇住全场……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风格的方式。
最后送大家一句话:好的课堂导入就像电影开场——前三分钟抓不住人,票房基本就垮了,下次备课的时候,不妨先问自己:“如果我是学生,听到这个开头会兴奋吗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