哎,你最近是不是也在纠结给孩子选数学辅导班的事儿?特别是听说子贤小学数学挺多人讨论的,但具体怎么回事儿完全摸不着头脑对吧?别急,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事儿——不过先说好,咱不吹不黑,就摆事实讲道理,顺带夹带点个人私货。
第一问:子贤小学数学到底教啥?会不会太难?
这个问题估计是家长最想知道的,先说结论:他们的课程设计确实有点东西,举个例子,三年级教乘法的时候,不是直接扔九九乘法表给你背,而是先带学生玩"数字积木",比如用乐高拼出3行4列的方块,让学生自己数出总数,再引出"3×4=12"的概念,这种"先动手再动脑"的路子,对坐不住的小朋友特别友好。
不过啊,有些家长吐槽进度偏快,比如四年级下学期的几何课,一个月里要学完平面图形周长、面积和立体图形展开图,这时候就得看老师功力了——要是能像他们金牌教师王老师那样,用折纸游戏讲立体图形,学生反而学得津津有味。
第二问:老师水平靠谱吗?会不会是刚毕业的菜鸟?
说到师资,得掰开揉碎说,子贤的教师团队分三种人:
1、有十年以上教龄的"镇校之宝"(占30%)
2、五年左右经验的"中坚力量"(占50%)
3、三年内的"新生代教师"(占20%)
重点来了:新生代老师可不是直接上讲台的,得先跟着老教师磨半年课,连板书怎么写都得练——有个新老师跟我说,她入职前三个月天天对着空教室讲课,手机录像给教学组长看,这种严苛的培训机制,算是给教学质量上了保险。
不过话说回来,遇到特别内向的孩子,可能更适合老教师的"温柔派"教法,像教五年级的张老师,能把鸡兔同笼问题编成童话故事,连家长旁听都忍不住记笔记。
第三问:作业多不多?会不会压垮孩子?
这得看你怎么定义"多",他们的作业设计分三个层次:
基础题(必做,15分钟内完成)
挑战题(选做,给吃不饱的学生加餐)
生活实践题(比如测量家里餐桌面积)
有个家长给我看过他孩子的作业本,周三的作业是"去超市找5个打折商品,计算原价和现价差",这种活学活用的套路,比单纯刷题有意思多了对吧?不过要注意,如果孩子基础薄弱,可能得在挑战题上多花时间。
第四问:考试会不会很恐怖?
他们的测评系统有点意思,分四种形式:
1、随堂小测(就5道题,当堂批改)
2、单元闯关游戏(把考试变成密室逃脱)
3、期中期末笔试
4、动手实践考核(比如用七巧板拼指定图形)
特别要说那个密室逃脱考试——有次去参观,看见学生们拿着量角器和圆规在教室里找线索解数学题,连监考老师都cos成海盗船长,这种设计确实能缓解考试焦虑,不过对特别容易分心的孩子可能适得其反。
第五问:补差培优到底行不行?
这方面他们搞了个"双轨制",差生补基础用的是"错题复活卡",把错题改编成漫画剧情;培优生则有"数学实验室",带着做数独比赛、编程建模这些高阶玩法,去年区奥数比赛拿奖的12个学生里,7个是子贤出来的——当然这个数据可能有幸存者偏差,但至少说明培优体系是有效的。
不过要注意,如果孩子对数学完全没兴趣,送去培优班可能会起反作用,认识个四年级男生,本来只是中等水平,被家长硬塞进培优班后反而开始厌学,所以说,适合的才是最好的。
最后说点个人看法:子贤这套教学模式,本质上是在传统和创新之间走平衡木,他们敢把游戏化教学玩出花样,这点值得点赞;但过于强调趣味性也可能让部分学生忽视基本功,要是你家孩子属于"道理听三遍不如动手做一遍"的类型,倒是值得试试,反之,如果孩子需要严格的知识框架,可能传统私塾更适合。
选学校这事儿吧,就跟买鞋似的——再多人说好的款式,也得亲自试过才知道合不合脚,建议先去听节公开课,看看课堂氛围和孩子反应,毕竟咱们的终极目标不是找"最好的"数学班,而是找"最对的"数学班,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