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开头部分)
哎,你说现在教孩子数学,怎么就这么难呢?明明掰着手指头数数都教了十遍,结果一转头又不会了,气得家长直跺脚,孩子眼泪汪汪…这种情况是不是特熟悉?别慌,今天咱们就聊点实在的,为啥孩子学数学这么费劲?有没有办法让他们开窍?
先别急着怪孩子笨,或者觉得自己不会教。数学本身是个抽象的东西,加减乘除对大人来说就跟喝水一样简单,可孩子脑子里还没形成逻辑思维啊!就像让一个没学过游泳的人直接跳进深水区,能不呛水吗?
问题一:孩子到底是“学不会”还是“没兴趣”?
我见过不少家长,一上来就说孩子“数学差”,结果仔细一问,孩子连基本的兴趣都没有,举个例子,邻居家小孩每次做数学作业就哭,后来发现是因为家长总拿他和别人比:“你看小明都能算三位数了!”孩子一听,直接心态崩了。
解决方法在这儿:
1、先搞定情绪,再谈学习,孩子一紧张,大脑直接“死机”,这时候讲再多也没用。
2、把数学变成游戏,比如用扑克牌比大小,超市里算价格,甚至分零食的时候让孩子当“小管家”。
3、夸具体不夸结果,别说“你真聪明”,而是“刚才你用积木摆出5+3=8,这个方法太棒了!”
(停顿一下)对了,你试过用孩子喜欢的动画角色编数学题吗?奥特曼打了3只怪兽,后来又来了2只,一共多少只?”——效果立竿见影!
问题二:方法用错了,再努力也白搭?
很多家长教数学就三板斧:做题、背公式、吼孩子,结果呢?孩子越学越怕,最后看到数字就头疼。
关键得找到孩子的“思维入口”:
视觉型孩子:用积木、画图或者APP里的动画演示。
动手型孩子:摆弄实物,比如硬币、糖果,甚至乐高积木。
听觉型孩子:编成口诀或故事,加法像爬楼梯,减法是滑滑梯”。
举个真实案例:朋友家娃死活搞不懂“借位减法”,后来用《植物大战僵尸》打比方——豌豆射手弹药不够了,得找邻居向日葵借——孩子当场就懂了!
问题三:家长自己急到上火,怎么办?
说实话,教孩子最考验的不是智商,而是耐心,我见过最夸张的家长,一道题讲半小时,最后把自己讲哭了…
三个急救包送给你:
1、每天只攻一个知识点,别想着一口吃成胖子,今天搞懂“凑十法”就是胜利。
2、用“示弱法”激发孩子自信:“哎呀妈妈算不出来了,你能教教我吗?”
3、设定“数学专属时间”:比如每天晚饭后15分钟,雷打不动,形成习惯后孩子反而会主动提醒你。
(突然想到)对了,你知道有些孩子学不会数学,纯粹是因为视力问题吗?比如看不清黑板上的数字…所以啊,先排除生理因素,再谈方法!
问题四:学校教的和家里教的不一样,听谁的?
这事儿真挺常见,比如老师教列竖式,家长教心算,孩子直接懵圈。
记住一个原则:别让孩子当“夹心饼干”!
- 先和老师沟通,了解教学进度;
- 在家辅导时,尽量用老师的方法,哪怕你觉得自己的方式更高效;
- 如果实在要补充,明确告诉孩子:“这是另一种方法,你可以选喜欢的用。”
个人观点时间
教数学这事儿,说到底就八个字:放下焦虑,相信时间,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“开窍时刻”,可能是某天突然弄懂了应用题,也可能是终于不怕考试了,家长要做的,不是逼着他们跑多快,而是陪他们找到那条适合自己的路。
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:数学不好≠人生失败,见过太多小时候数学垫底的人,长大后成了艺术家、运动员、企业家…比起分数,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和信心,才是真正的“必杀技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