哎哟喂,说到小学数学评课自评这件事,是不是很多老师刚接触的时候都懵圈啊?尤其是新手小白,可能连“评课自评”这个词都分不清到底是评自己还是评别人,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,到底该怎么写这玩意儿,放心,我尽量用大白话,保证你听完能直接上手操作,绝对不整那些虚头巴脑的理论!
第一个问题:评课自评到底是个啥?
评课自评就是“自己给自己上课打分”,比如你上了一节《分数的加减法》公开课,结束后不仅要听其他老师的意见,还要自己给自己挑毛病、找亮点。核心目的就一个:通过反思,把课上得更好。 就像你打游戏通关后回看录像,研究哪里走位失误一样。
举个真实案例:我同事李老师第一次写自评报告时,光顾着夸自己“课堂气氛活跃”,结果被教研组长怼了:“活跃是好事,但学生到底有没有理解通分的概念?”后来她学会了在自评里加具体数据,全班30人中,25人能在练习题中正确运用通分方法”——你看,这样是不是更有说服力?
第二个问题:自评非得写成小作文吗?
当然不是!但很多人容易踩两个坑:
1、写成流水账:“我先讲了概念,然后做了练习,最后布置作业…”
2、变成检讨书:“这里没做好,那里没讲透,我真差劲…”
正确的打开方式应该是结构化的分析:
教学目标:我设定的“理解面积公式推导过程”目标合理吗?
学生反应:举手回答问题的为什么总是前排那几个?
教学策略:用七巧板教图形拼接,学生是真懂了还是瞎玩?
意外情况:多媒体突然黑屏时,我的应急处理够不够专业?
比如上个月我听课看到,张老师教《认识钟表》时,特意记录了“有8个学生在练习环节反复看自己的手表”——这说明什么?可能是教学设计没覆盖到生活经验不足的孩子,这个细节就值得写进自评里。
第三个问题:怎么找自评的切入点?
送你三个万能钥匙:
1、对比法:预期效果VS实际效果(我以为学生能掌握竖式计算,结果作业里30%的人进位错误)
2、溯源法:某个环节出问题,往回倒推找原因(小组讨论冷场,是不是我给的题目太抽象?)
3、数据法:课堂练习正确率、举手次数、作业完成时间(用班级优化大师统计的互动数据)
举个真实例子:我去年教《可能性》时发现,虽然用摸球游戏调动了气氛,但课后测试显示,40%的学生还是分不清“可能”和“一定”,后来在自评里我写道:“游戏环节需要增加对比实验,比如准备全红球和红白混合的盒子”——你看,这就是具体可操作的改进点。
第四个问题:自评里能说自己的优点吗?
必须说!而且要说透!很多老师总觉得自评就是自我批评,结果教研主任看完报告问:“所以你觉得自己这节课毫无价值?”正确的姿势是“三七开”:七分客观分析,三分真诚肯定。
比如可以这样写:
做得好的地方:
✅ 用动画演示角的大小比较,90%的学生能当场复述步骤
✅ 设计的生活场景应用题(超市找零、分披萨)引发16次主动提问
待改进的地方:
❌ 拓展环节的超纲题导致后进生参与度下降
❌ 板书重点色笔突然没水,备用方案准备不足
夸自己也要有证据,不能光说“我觉得挺成功的”,就像你去买菜,老板说“这菜可新鲜了”,不如说“这菜今早刚从地里摘的,你看叶子上的露水都没干”来得实在对吧?
第五个问题:自评报告有没有万能模板?
还真有!不过得根据学校要求微调,分享一个我用了五年的框架:
1. 课堂概况(200字以内)
- 教学内容:人教版三年级下册《年月日》
- 学生情况:本班45人,留守儿童占1/3,家长辅导能力较弱
2. 目标达成度(核心部分)
- 知识目标:85%学生能记住大小月口诀→实际抽查达标率76%
- 能力目标:制作个人生日月历→32份作品中有28份正确标注节假日
- 情感目标:小组合作完成率100%,但3组出现争执需教师调解
3. 亮点与不足
- 意外收获:学生自发讨论“为什么二月最特殊”
- 硬件BUG:投影仪色差导致闰年示意图显示模糊
4. 改进计划(越具体越好)
- 下周给未达标学生单独辅导时,加入“拳头记忆法”实物教具
- 备份两套彩色打印的月份卡片以防设备故障
最后掏心窝子说两句:评课自评真不是给领导交差用的!我见过太多老师随便糊弄,结果三年过去了教学水平还是原地踏步,反过来,那些认真写自评的老师,哪怕一开始写得像小学生日记,坚持半年后都能明显看到进步,就像学游泳,光看别人游没用,得自己扑腾几下呛几口水才能学会对吧?所以别怕写不好,先动笔,写着写着你就发现——嘿,原来我比想象中厉害嘛!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