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开头部分自然引入,不写标题)
哎呀,最近总有小年轻老师私信问我:"王老师啊,数学督课简报到底该咋整?我对着电脑一上午就憋出两行字..." 别急别急,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个让人头疼的活计,你可能会想:"不就是个简报嘛,随便写写得了?" 但说实话,这玩意儿可是连接老师和校领导的桥梁,写得不好容易把金子般的课堂变成流水账,那到底该怎么下笔呢?咱们慢慢来唠。
第一问:督课简报到底是个啥?
这就是你作为督导老师去听课后,用文字给这节课拍个X光片,既要拍出骨骼结构(课堂框架),又要照出经络走向(教学逻辑),举个真实案例:上周我去听三年级《分数的初步认识》,发现李老师用切披萨的动画导入,结果学生全程都在讨论外卖APP...这就得在简报里重点标注"教具选择需贴合学生生活实际"。
第二问:新手最容易踩哪些雷?
根据我五年督导经验,整理出新人三大坑:
1、记录像记流水账:"8:30上课,8:35开始讲例题..."(这又不是监控录像!)
2、点评像写情书:"王老师教态自然,声音甜美..."(重点错啦!)
3、建议像喊口号:"要加强师生互动"(具体怎么加强?)
正确姿势是:抓住3个关键节点(导入-新授-练习)+ 2个观察维度(学生反应/教师引导)+ 1个改进建议,比如上周张老师的《周长计算》,我就重点写了她用绕毛线活动突破难点,但个别学生摆弄毛线影响进度,建议下次改用可粘贴的纸条。
第三问:结构到底怎么排?
推荐万能三明治写法(别真夹火腿啊!):
顶层吐司:基本信息(时间/班级/课题)
中间夹心:
- 教学亮点(像找宝藏一样挖3个)
- 现存问题(要具体到分钟:"第15分钟小组讨论时,东南角两组全程沉默")
- 改进建议(给勺子别给汤匙,quot;建议在布置任务前示范讨论话术")
底层吐司:总体评价(用数据说话:"整堂课学生举手率达78%,高于年级平均水平")
第四问:怎么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点评?
记住这个口诀:"三看三比三转化"
- 看教学设计 vs 课程标准(比如新课标强调的量感培养)
- 比学生表现 vs 预设目标(原本预计80%掌握,实际只有65%)
- 转化专业术语为大白话(别说"教学评一体化",改说"讲练结合紧密")
上周看赵老师《认识钟表》时就发现,她设计了"你说我拨"游戏,这个互动环节既符合低年级特点,又暗含了"认识整时"的知识点,我在简报里特地用红色标注——这种细节就是加分项!
第五问:数据不会分析怎么办?
教你个笨但管用的方法:随身带个便利贴,听课时分三栏记:
1、时间轴(几点几分在干嘛)
2、学生行为(多少人举手/多少人走神)
3、教学策略(用了什么方法突破难点)
回来对着便利贴找规律,比如发现前20分钟学生参与度高达90%,但后20分钟骤降到50%,那肯定要深挖原因——是不是练习难度陡增?还是形式单一导致疲劳?
最后说说个人观点
干了这么多年督导,越来越觉得好的督课简报就像中医问诊单,不能光写"患者头疼",得写出是偏头痛还是神经痛,是辰时发作还是酉时加重,最忌讳写成"你好我好大家好"的和稀泥报告,也怕变成鸡蛋里挑骨头的批判大会。
记得前年带的新教师小林,第一次督导简报写了2000字却通篇在夸课件精美,我让他重做时加了三条具体建议:①减少PPT动画防止注意力分散 ②在概念讲解处增设实物操作 ③给后进生设计分级任务卡,结果三个月后,他班的数学及格率提升了12%——你看,这就是专业反馈的力量!
写到这里,估计有人要问:"王老师,您这说得容易,做起来难啊!" 没错,刚开始谁都写得像裹脚布,但关键是迈出第一步,下次听课前,先在本子上画个九宫格:左上角写"最亮眼的瞬间",右下角记"最想吐槽的环节",中间填"如果是我会怎么教",坚持三个月,保准你的简报从青铜变王者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