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中数学课程是学生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,具有基础性、发展性和应用性,根据教育部发布的《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(2017年版 2020年修订)》,高中数学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,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。
一、高中数学课程设置
模块名称 | 主要内容 | 学分 | 课时 |
必修课程 | - 预备知识 - 函数 - 几何与代数 - 概率与统计 - 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 - 数学文化融入课程内容 | 8 | 144 |
选择性必修课程 | - 集合 - 常用逻辑用语 - 不等式 - 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 - 数列 - 圆的方程 - 圆锥曲线的方程 -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- 计数原理 -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- 成对数据的相关性 - 参数方程和坐标变换 - 复数 - 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活动 | 6 | 108 |
选修课程 | -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开设,包括专题研究、拓展阅读等,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。 |
二、课程理念
1、构建共同基础,提供发展平台:高中数学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,必修课程满足所有学生的共同需求,选修课程则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。
2、提供多样课程,适应个性选择: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多层次、多种类的选择空间,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未来人生的规划思考。
3、倡导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:鼓励学生自主探索、动手实践、合作交流、阅读自学等,发挥学习的主动性。
4、注重提高数学思维能力:通过直观感知、观察发现、归纳类比、空间想像、抽象概括等过程,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。
5、发展数学应用意识:课程应提供实际背景,开展“数学建模”的学习活动,设立体现数学某些重要应用的专题课程。
6、与时俱进地认识“双基”:随着时代的发展,重新审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涵,形成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“双基”。
7、强调本质,注意适度形式:揭示数学概念的本质,在教学中注重通性通法,淡化特殊的技巧。
8、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:在适当的内容中提出对“数学文化”的学习要求,设立“数学史选讲”等专题。
9、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:将算法融入到数学课程的各个相关部分,鼓励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数学教学中。
高中数学课程不仅涵盖了广泛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,还强调了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应用意识的提升,通过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和积极的教学理念,高中数学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,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