许多家长和学生都希望能在小学、初中阶段的数学考试中取得高分,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科学的方法与持续的努力,数学成绩的提升并非靠“临时抱佛脚”,而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、灵活的思维和良好的习惯上,以下分享几个实用策略,帮助学生有效突破数学学习瓶颈。
一、基础不扎实,高分只是空谈
数学学科的知识点环环相扣,小学阶段要重点掌握四则运算、分数计算、图形周长面积等核心概念;初中需突破代数运算、几何证明、函数图像等关键模块,建议采用“三步巩固法”:
1、概念理解可视化:用画图、实物演示理解抽象公式,例如用折纸理解分数加减
2、计算能力专项训练:每日进行5分钟口算练习,建立《错题档案本》记录高频错误
3、知识网络构建:每单元结束后制作思维导图,标注各知识点关联性
某重点小学教师曾跟踪发现,坚持整理错题本的学生,计算题正确率三个月内提升40%。
二、数学思维决定解题上限
近年考试越来越注重思维能力的考察,以某市初一期末卷为例,最后两道压轴题均需运用转化思想:
逻辑推理训练:通过数独、24点游戏培养数字敏感度
建模能力培养:将应用题转化为线段图/表格,例如行程问题画路线示意图
逆向思维运用:从问题结果反推解题步骤,特别适用于几何证明题
建议每周完成2道拓展题型,重点分析《中小学数学思维训练》中的经典案例。
三、学习习惯比智商更重要
全国数学竞赛金牌教练王老师指出:“90%的数学优等生都有固定的学习程序。”推荐三个黄金习惯:
1、课前预习标注疑问点:用不同符号标记完全理解、存疑、完全不懂的内容
2、课后立即完成三类题:例题变形题、课堂练习题、教材课后拓展题
3、建立考试时间模型:平时练习时将试卷分为15分钟基础题、20分钟中档题、15分钟难题三个时段
四、考场发挥的决胜细节
•审题双划线法:用铅笔圈出题干中的数量单位、关键词
•检查四步法:一查计算过程、二查公式代入、三查单位换算、四查答题规范
•心态调节技巧:遇到难题时先完成所有会做的题目,最后15分钟集中攻坚
个人观点:数学成绩的跃升本质是思维方式的升级,与其盲目刷题,不如建立“理解-建模-验证”的学习闭环,当孩子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解解题过程时,才是真正掌握了数学思维的精髓,建议家长重点关注孩子每天是否解决了1个真问题,而非单纯关注练习量。(本文作者系教育频道特约撰稿人,专注学科方法论研究8年)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