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近期引发社会广泛讨论,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学习材料,其内容设计、插图风格及知识呈现方式被家长、教师及教育从业者反复审视,教材承载的不仅是知识传递功能,更涉及价值观引导与审美培养,公众对细节的高度关注,折射出社会对教育质量日益提升的期待。
教材插画风格成为争议焦点,部分插图因人物形象设计、色彩搭配等问题被指不符合儿童认知特点,相关话题在社交平台持续发酵,人民教育出版社于5月26日发布整改声明,承认插图存在「不美观向上、与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存在差距」等问题,宣布立即着手重新绘制,并建立更完善的教材编制审查机制。
教育专家指出,教材编写需遵循严格的三审三校流程,此次事件暴露出的问题,反映出审核环节可能存在标准执行偏差,值得关注的是,教材使用群体中教师与家长的声音,在修订过程中如何被有效采集与呈现,这是提升教材适用性的关键,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近期发布的调研显示,78%的一线教师认为教材插图应更注重文化元素与现代审美的平衡。
针对教材内容本身,专业教研人员认为现行数学教材的知识结构符合课程标准要求,以三年级「分数的初步认识」单元为例,通过实物操作与图形结合的教学设计,符合7-9岁儿童从具体到抽象的逻辑发展规律,部分地区教师反映的「课后习题难度梯度设计」问题,可通过教师用书中的分层教学建议进行弹性调整。
家长群体提出建设性意见:建议教育部门建立常态化意见反馈渠道,在教材修订周期内设置公众评议环节;鼓励学校根据地域特点开发校本化补充材料;提倡家长通过亲子共读方式,及时了解教材内容并给予正向引导,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已试点「教材使用体验官」制度,邀请家长代表参与教材评估。
教材建设是系统工程,需要编写者、使用者、监督者形成有效互动,此次讨论客观上推动了教材质量提升机制的完善,也提醒教育工作者:教材不仅是教学工具,更是文化传承载体,当编写团队以更开放姿态吸纳多元意见,当审查机制建立起更科学的评价维度,教材才能真正成为滋养学生成长的优质资源。(本文数据来源:教育部官网、人民教育出版社公开声明、中国教育报专题报道)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