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学的数学应用题怎么弄的
许多孩子一看到数学应用题就犯怵,题目读了几遍还是不明白意思,更别提列出算式了,应用题真的那么难吗?作为长期关注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者,我观察到核心问题往往在于理解转化——孩子未能顺利将文字描述转化为数学语言。
应用题的核心挑战:从文字到数学模型的跨越
应用题难,常常难在几个关键点:
- 信息提取障碍:题目中哪些数字是重要的?哪些描述暗示了运算关系(如“一共”、“剩下”、“比…多”)?
- 逻辑关系模糊:题目中事件发生的顺序、条件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不清晰。
- 建模困难:知道题目在说什么,但无法用恰当的算式表达出来。
有效“弄懂”应用题的关键步骤
别慌,攻克应用题有迹可循,关键在于系统的方法:
-
慢读题,圈重点:
- 不求快,求理解:让孩子放慢速度,逐句阅读,遇到关键信息(数字、人名、物品、表示动作或关系的词如“增加”、“减少”、“平均”、“倍”)立刻圈出来。
- 明确问题:最后一句问的是什么?是求总量、差额、倍数还是其他?用横线划出问题。
- 实例:题目:“小明有15本书,小红比小明少3本,小华的书是小红的2倍,三人一共有多少本书?”
- 圈划:小明(15本)、小红(比小明少3本)、小华(是小红的2倍)、问题(三人一共多少本)。
-
找关系,画出来:
- 可视化是利器:鼓励孩子把题目中的关系画出来,这比空想有效得多。
- 简单图示:用圆圈、线段、箭头表示人物、物品数量及其关系。
- 线段图:对涉及比较(谁比谁多/少)、倍数、总量的问题尤其有效。
- 接上例:
- 画一条线段代表小明的书:标上15本。
- 小红比小明少3本:在小明线段下方画一条稍短的线段,标上“少3本”,小红线段末端标“?”。
- 小华是小红的2倍:在代表小红线段下方,画一条长度是小红线段两倍的线段,标上“2倍”,末端标“?”。
- 问题:求三条线段的总和(?)。
- 一旦画出来,数量关系一目了然:小红书 = 15 - 3;小华书 = 小红书 × 2;总和 = 小明 + 小红 + 小华。
-
列算式,求答案:
- 基于图示或理解的关系,列出分步算式。
- 明确每一步求什么:第一步求小红:15 - 3 = 12 (本);第二步求小华:12 × 2 = 24 (本);第三步求总和:15 + 12 + 24 = 51 (本)。
- 检查单位:确保每一步的单位正确(如“本”),答案单位与问题要求一致。
- 考虑综合算式:在理解分步的基础上,可以尝试列出综合算式:15 + (15 - 3) + (15 - 3) × 2,但分步清晰是基础。
-
回头看,验结果:
- 代入验证:把答案代回原题条件中,看是否符合所有描述。
- 接上例:小明15本,小红15-3=12本(比小明少3本,对),小华12×2=24本(是小红的2倍,对),总和15+12+24=51本,条件全部满足。
- 估算合理性:答案51本书,三个小学生拥有这个数量是合理的,如果算出几百本或几本,就需要检查过程。
给家长和老师的实用建议:
- 耐心是基础:理解孩子遇到的困难,避免催促或责备,建立信心比做对一道题更重要。
- 重过程轻结果:关注孩子是如何思考的(圈画了哪些重点?尝试画图了吗?怎么理解关系的?),即使最后答案错了,正确的思考过程也值得肯定。
- 生活化练习:将应用题融入生活场景。“买零食花了10元,买文具花了比零食多5元,一共花了多少?”让孩子在真实情境中感受数学。
- 专项训练:针对孩子薄弱环节(如倍数问题、行程问题)选择同类题目进行适度练习,帮助其掌握特定类型的解题模式。
- 善用资源:选择有清晰解题思路分析的练习册或在线资源,避免只有答案的题海。
应用题的价值远超计算本身,它培养的是孩子分析信息、逻辑推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综合能力,这个过程需要时间积累和正确方法引导,当孩子掌握了“慢读-圈划-画图-列式-验证”的思维路径,并辅以持续鼓励和适度练习,应用题这道坎儿,完全能跨过去,数学思维的提升,就在每一次对题目关系的清晰梳理中悄然发生。
观点: 小学应用题的本质,是数学思维在现实问题中的演练场,它考验的不是记忆力,而是理解、转化和建模的能力,帮助孩子建立系统拆解问题的习惯,远比教会他们解十道题更重要,坚持用对方法,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应用题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解题节奏和自信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