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着家里一年级的小朋友开始接触数学,很多家长朋友可能都关心一个基础又重要的问题:孩子究竟该怎么正确地读数?掌握规范的读数方法是孩子理解数字大小、进行后续运算的基石,根据教育部《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》和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材的要求,一年级读数学习主要围绕100以内的数展开,核心在于理解数位和掌握读数规则。
核心步骤:简单清晰是关键
- 认识数字伙伴: 这是第一步,孩子需要非常熟练地认出0到9这十个数字符号,并能准确念出它们的名字(零、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),就像认识新朋友的名字一样,这是交流的基础。
- 理解“十”的力量: 一年级读数最重要的概念是“十位”和“个位”,我们可以用直观的工具帮助理解:
- 小棒捆绑法: 10根单独的小棒(代表个位上的1个一)捆成一捆,这一捆就是“1个十”,读作“十”。
- 计数器拨珠法: 计数器上有十位和个位,十位上一颗珠子代表“1个十”,个位上一颗珠子代表“1个一”。
- 两位数读数规则:牢记顺序
- 先读十位,再读个位。 这是最关键的原则。
- 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: 看到十位上的数字是“1”,就读“十”;看到“2”,就读“二十”;看到“3”,就读“三十”……以此类推。
- 个位上是几就读几: 个位上的数字是几,就读出它的名字(一、二、三…九),如果个位是0,则不读。
- 组合起来读: 把十位和个位读出的结果连起来,就是完整的数。
让我们用例子来实践:
- 15: 十位是“1”,读作“十”;个位是“5”,读作“五”;连起来读“十五”。
- 27: 十位是“2”,读作“二十”;个位是“7”,读作“七”;连起来读“二十七”。
- 30: 十位是“3”,读作“三十”;个位是“0”,不读;所以读作“三十”。
- 42: 十位是“4”,读作“四十”;个位是“2”,读作“二”;连起来读“四十二”。
- 68: 十位是“6”,读作“六十”;个位是“8”,读作“八”;连起来读“六十八”。
- 100: 这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三位数,读法很简单,一百”,重点强调百位上的“1”。
给家长和老师的小建议:
- 多用实物操作: 小棒、计数器、豆子、积木都是非常好的教具,让孩子动手捆一捆、拨一拨、数一数,感受“十”的形成和数位的意义,比单纯看数字有效得多。
- 生活中处处是数学: 引导孩子发现身边的数字并读出来,比如门牌号“23”、公交站牌“5路”、图书页码“18”、温度计显示“25度”、日历上的日期“30号”等,让学习融入生活。
- 读数小游戏: 制作数字卡片(11-99),和孩子玩抽卡读数、听数找卡、数字接龙等游戏,增加趣味性。
- 耐心纠错: 孩子刚开始读数时,常会出现错误,比如把“15”读成“一五”或“五十”,把“30”读成“三十零”,这时要温和地纠正,再次强调“先读十位,再读个位,个位是0不读”的规则,重复练习是关键。
- 循序渐进: 先熟练掌握20以内的数,再过渡到50以内,最后到100以内,不要急于求成。
个人观点: 作为一位长期关注教育内容的网站站长,同时也是一位父亲,我深感一年级数学读数看似简单,实则承载着孩子对数字世界最初的结构化理解,遵循“先十位后个位”的核心规则,结合大量生活化的实践和充满鼓励的练习,远比机械背诵有效,当孩子能清晰、自信地读出生活中的数字时,那种对数学的亲近感和初步的成就感,正是点燃他们持续学习兴趣的小小火种,相信在老师和家长的耐心引导下,每个孩子都能顺利掌握这项基础而重要的技能,为后续的数学学习铺好坚实的道路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