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孩子在小学阶段遇到应用题就发愁,总觉得列方程特别难,作为家长或老师,我们完全理解这种心情,掌握列方程的技巧并非遥不可及,关键在于转变思路和掌握正确的方法,我们就来聊聊几个实用的技巧,帮助孩子轻松跨过这个坎。
第一步:读懂题目,找出“等量关系” 这是最重要的一步,应用题就像一个小故事,故事里一定隐藏着一个“平衡”或“相等”的关系,引导孩子慢读题目,边读边画关键词。
- “一共”、“合计”、“总和”通常表示加法相等。
- “比……多/少”、“相差”通常表示减法相等。
- “是……的几倍”、“一样多”则表示倍数或直接相等。 中的这些关键句用笔圈出来,它就是解题的钥匙。
第二步:设定合适的未知数“X” 通常问什么,就设什么为X,这是最直接的方法,问题问“这个数是多少?”,我们就设“这个数为X”,如果问题涉及两个未知量,通常设较小的那个为X,另一个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,这样会更简便。
第三步:用X表示其他关键量 根据第一步找到的等量关系,把题目中涉及的其他数量,都用刚刚设定的X表示出来,这就好比搭积木,X是基础块,其他部分都需要建立在它的基础上。
第四步:列出方程并求解 所有“积木”都准备好了,根据第一步找到的“相等”关系,把它们用等号连接起来,方程自然就列出来了,解方程时,牢记等式的性质:等式两边可以同时加、减、乘、除同一个数(除数不能为零)。
第五步:检验答案,回归原题 算出X的值后,一定要代回原题中检验一下,看是否满足题目所有的条件,这一步能很好地培养孩子严谨的学习习惯。
提升掌握度的小技巧:
- 多用实物或图形辅助: 对于低年级或思维偏形象的孩子,可以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理解数量关系,线段的长短、比例非常直观,能让孩子一眼看清等量关系在哪里。
- 从简单题开始建立自信: 不要一开始就挑战复杂题目,从最简单的“和倍”、“差倍”问题练起,让孩子反复体验“找到关系->设X->列方程->求解”的成功过程,信心足了,再逐步增加难度。
- 分类练习,举一反三: 将应用题分类,如行程问题、工程问题、浓度问题等,每一类问题都有其常见的等量关系模式,集中练习一类题目,更容易让孩子掌握这类题目的核心等量关系。
数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列方程本身是一个工具,它的核心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,多鼓励孩子,耐心引导,当他真正理解并掌握这种方法后,会发现应用题不再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,作为教育者,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克服困难、享受数学乐趣的潜力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