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孩子才上一年级,数学作业我都快辅导不了了!” 这其实不是个别现象,很多家长发现,现在的小学数学,尤其是低年级的内容,和自己当年学的不太一样了——不是简单的计算,而是更注重思维方式的培养。
这突然的转变,让孩子和家长都感到有些措手不及。
难在哪里?不是计算,是思维
很多人以为一年级数学就是加减法,但真正让孩子卡住的,往往不是算数本身,小明前面有5个人,后面有3个人,这一队一共有几个人?” 孩子很容易直接5+3=8,却忘了把自己算进去。 考察的是逻辑推理和空间想象,需要孩子理解“位置关系”“整体与部分”这些概念,它不再是机械记忆,而是转向了数学思维的建立,这种从具象到抽象的跳跃,是孩子遇到的第一个坎。
孩子的认知发展有其规律
6、7岁的孩子,思维还处于具体运算阶段,他们更容易理解看得见、摸得着的东西,用积木、糖果来数数,孩子很容易理解,但一旦变成纸面上的抽象符号和文字应用题,他们就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。
这不是孩子“笨”,而是大脑还在发育中,家长觉得简单,是因为我们已经具备了成熟的抽象思维和能力,习惯了从文字中直接提取数学关系,但对孩子来说,每一个新概念都是全新的挑战。
教学方法也在变化
现在的数学教育强调“理解”而非“死记”,老师会通过画图、摆小棒、做游戏等方式,让孩子自己探索数学规律,比如学习进位加法,可能会让孩子通过凑十法来体会“满十进一”的原理。
这种教法效果好,但初期会显得“绕”,家长如果还是用自己当年记忆口诀的方法来教,就会产生冲突,让孩子更加困惑。
个人观点
我觉得,一年级数学的“难”,其实是一件好事,它难在起点,目的是帮孩子打好思维基础,让数学不再是一门靠死记硬背的学科,家长遇到辅导难题时,不妨放平心态,别急着否定孩子的理解能力。
多给孩子一点时间,允许他们用实物摆一摆、画一画,把抽象题目变成具体场景,我们自己也要学着换一种眼光看数学——它不是一堆需要快速算出答案的题目,而是一种理解世界的有趣方式。
陪伴孩子慢慢走稳这一步,比催着他跑得更快更重要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