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家长发现,孩子一遇到数学书上的题目就容易犯难,数学题目的解答,不仅仅是计算,更是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,作为陪伴孩子学习的家长,掌握一些实用方法,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信心,逐步提升解题能力。
第一步:耐心读题,理解题意先不要急着动笔,引导孩子慢慢地把题目完整地读一遍,再读第二遍,低年级的孩子可以尝试用手指着文字逐字阅读,确保不遗漏任何信息,对于长题目,可以边读边画出关键数字和词语,一共”、“还剩”、“比……多”等,这些词汇往往决定了运算方法。
第二步:联想生活,化抽象为具体 数学来源于生活,如果孩子对题目感到抽象,可以帮他找一个相似的生活场景,题目是关于分苹果的,就真的拿出几个苹果(或其他物品)来摆一摆;题目是关于距离和速度的,可以和孩子一起模仿走路快慢,将数学问题具象化,能有效帮助孩子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。
第三步:动手实践,数形结合 鼓励孩子动笔,根据题意画图是解题的一把金钥匙,用圆圈表示物体,用线段表示长度,用方框框出已知条件和问题,清晰的图示能让孩子一眼看清题目中的逻辑关系,往往画着画着,解题思路就自然浮现了。
第四步:分步计算,清晰条理 教会孩子不要追求一步到位,而是把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步骤,一步一步解决,每一步只完成一个小任务,并写上简单的说明,这样做不仅能减少出错,即使某一步错了,也容易检查更正,同时能培养孩子清晰、有条理的思维习惯。
第五步:回顾答案,养成检查习惯 算出答案后,对照结果再读一遍题目,验证答案是否合理,求人数不可能得出小数,求物品数量一般不会是负数,教孩子用不同的方法验算,如加法用减法验算,乘法用除法验算,这个自我检查的过程,是学习数学非常重要的一环。
孩子在解题过程中遇到卡顿非常正常,家长的角色是引导者和鼓励者,而非答案的提供者,多问孩子“你是怎么想的?”“还能用什么方法?”,保护他的好奇心和探索欲,扎实的数学能力来自于一次次独立的思考和实践,耐心和鼓励是最好的催化剂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