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课导入环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具有关键作用,一个精心设计的开场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还能为后续内容的理解打下坚实基础,作为一名从事数学教学多年的教师,我认为有效的导入应当贴近学生生活、引发思考并与新知自然衔接。
联系实际生活,激发学习动机
数学知识源于生活,最终也要应用于生活,在讲授“一次函数”时,可以提出一个实际问题:“如果我们从家乘坐出租车,起步价是8元,之后每公里加收2元,如何计算不同里程所需的车费?”这个情境学生非常熟悉,能够迅速吸引注意力,通过列出费用与里程的关系式,学生自然理解函数的概念,并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。
设置认知冲突,引发探究欲望
通过制造认知上的矛盾点,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思考,在学习“负负得正”的规则前,先让学生思考:“为什么说两次向左转就相当于向右转?”或者“在电梯中,地下两层(-2)再下降三层(-3),最终会到达哪一层?”这类问题与学生已有经验产生碰撞,激发他们寻找合理解释的动力,此时引入乘法规则便水到渠成。
利用直观操作,建立感性认识
初中生的抽象思维仍在发展中,动手操作能有效帮助理解,在介绍“轴对称图形”时,可以让学生先动手剪纸:将一张纸对折后剪出一个图案,再展开观察,通过亲手操作,学生直接感知对称的特征,教师再引导他们归纳轴对称的性质,这样的学习过程更加深刻。
巧用故事背景,增强课堂趣味
数学史或趣味故事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人文色彩,比如在讲解“勾股定理”时,可以简要介绍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发现定理的历史轶事,或者展示古代中国《周髀算经》中的相关记载,这些背景知识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,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人类长期探索的智慧结晶。
回顾旧知迁移,温故而知新
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连贯性,在开始“一元二次方程”的教学时,可以先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,再提出类似“x²=4”这样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,让学生尝试求解,学生很快会发现旧方法不够用,这时教师顺势引出新的解法,既巩固了旧知识,又自然过渡到新内容。
个人观点:课堂导入的核心在于建立连接——将数学与学生经验、旧知与新学、具体与抽象紧密联系起来,教师需根据具体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选择方法,真正让导入环节成为点燃思维的火种,而非流于形式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