讲好一道初中数学题,不仅是把答案和步骤说清楚,更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过程,一个优秀的讲解者,能让学生从“听懂”迈向“会做”,最终实现“举一反三”,这需要方法、耐心和对学生心理的准确把握。
第一步:深入理解,而非简单复述
在讲解前,自己必须对题目有远超答案的深度理解,这意味着要厘清题目考查的核心知识点、它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,以及可能存在的解题陷阱和多种解法,不能只满足于一种标准答案,要思考:“如果学生在这里卡住了,我该如何从另一个角度切入?”“这道题和之前做过的哪类题形似神不似,容易混淆?”
第二步:搭建思维的脚手架
直接抛出完整解答是效率最低的方式,优秀的讲解如同搭建脚手架,引导学生一步步自己攀登。
- 审题与信息提取:首先带领学生逐句读题,圈出关键数据和条件,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,可以问:“题目告诉我们什么?要求我们求什么?这些条件之间可能有什么联系?”
- 联想与知识定位:帮助学生链接旧知识。“这个条件让你想到了哪个公式或定理?”“我们之前解决过类似的问题吗?当时用了什么方法?”
- 探索与尝试:鼓励学生提出哪怕不成熟的思路,并分析其可行性。“你先说说你的想法,无论对错。”“如果从这个点切入,下一步我们会遇到什么?”这个过程比直接给出正确路径更重要。
- 清晰表述与规范书写:当思路理清后,要示范如何将内在的思考转化为条理清晰、书写规范的解答过程,强调每一步的算理和依据,而不仅仅是计算,这是培养严谨数学态度的关键。
- 回顾与反思:解出答案不是结束,要带领学生回顾整个思考过程:“我们是怎样一步步找到答案的?”“最关键的是哪一步?”“还有没有其他方法?”并尝试改变题目条件,进行变式训练,看看结论是否会发生变化,从而深化对这类问题的理解。
第三步:关注学生反馈,调整讲解节奏
讲解是一个双向过程,要时刻观察学生的眼神和表情,判断他们是紧跟思路还是充满困惑,适时地提问:“我讲到这里你能跟上吗?”鼓励他们随时提出疑问,根据学生的反应,灵活调整语速和深度,必要时换一种更直观的方式(如图形、实物举例)重新阐述。
第四步: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
一道题的价值不仅在于本身,更在于其承载的数学思想,在讲解中,要有意识地点明其中运用的思想方法,如数形结合、分类讨论、方程思想、转化与化归等,让学生意识到,他们学习的不是一道道孤立的题目,而是一套强大的思维工具。
个人观点
数学讲解的艺术,在于退后一步,把思考的主场还给学生,老师的角色不是知识的灌输者,而是思维的导航员和鼓励者,一个成功的讲解,是看到学生眼睛一亮,脱口而出“我明白了”的那一刻,这种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的成就感,将是他们挑战下一道难题最强大的内在动力,坚持这样做,不仅能提升成绩,更能培养受益终身的逻辑思维能力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