培养数学思维比死记公式更重要
数学题不用代数方法也能找到巧妙解法,这恰恰是锻炼孩子思维灵活性的好机会,比如这道题:两数之和是18,差是4,求这两个数,用画图法就特别直观——画两条线段,长线段比短线段多出一截,多出的部分就是4,两条线段总长18,让孩子把多出的部分先去掉,剩下长度平均分,就是较小数:(18-4)÷2=7,较大数就是7+4=11。
再举个例子:甲比乙多20元,甲给乙10元后,两人钱数有什么关系?通过具体数值模拟就很容易理解,假设乙有0元,甲有20元,甲给乙10元后,甲剩10元,乙有10元,两人就一样多了,这类题目用假设具体数字的方式,孩子理解起来更轻松。
还有常见的年龄问题:今年妈妈年龄是孩子的4倍,5年后是3倍,求现在年龄,用份数思想很管用——现在妈妈4份、孩子1份;5年后妈妈4份+5、孩子1份+5,这时妈妈是孩子的3倍,列出等式(4份+5)=3×(1份+5),解出1份=10,现在孩子10岁,妈妈40岁。
鸡兔同笼问题同样有妙招:头共10个,脚共28只,让所有动物抬起两只脚,鸡的脚全抬没了,剩下的脚都是兔子的(每兔剩2只脚),总脚数28减去20只抬起的脚,剩下8只脚,除以2得到4只兔子,鸡就是6只,这个方法孩子特别喜欢,觉得像玩游戏。
盈亏问题也不难:每人分5个苹果多3个,每人分6个少2个,求人数和苹果数,用比较法:第二次比第一次每人多分1个,结果从多3个变成少2个,相当于需要多5个苹果,所以人数就是(3+2)÷(6-5)=5人,苹果数5×5+3=28个。
这些方法的核心是让孩子理解数量关系,而不是机械套用公式,画图法、假设法、比较法都能帮助孩子建立直观的数学概念,为以后学习代数打下坚实基础,作为家长和老师,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多尝试不同解法,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灵活性,数学教育的真谛不在于快速得出答案,而在于思考过程中的成长与收获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