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些小学生已经开始接触初中甚至更高年级的数学知识了,这让很多家长既好奇又困惑,这样做到底好不好?作为一位关注教育发展的站长,我想和大家聊聊我的看法。
现象:从“奥数热”到“提前学”
这种现象并非突然出现,过去,我们熟悉的“奥数”其实就是一种对数学能力的拓展和深化,而现在,随着教育资源的丰富和家长对子女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,一部分学有余力、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小学生,在老师和家长的引导下,开始系统性地学习更高阶的数学内容,比如代数、几何的初步概念。
依据:新课标下的“因材施教”
2022年教育部颁布的新课标,其实也体现了对这种个性化学习的支持,新课标强调核心素养,鼓励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,为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提供发展空间,这意味着,对于在数学上表现出特殊潜质和强烈兴趣的孩子,进行适度的、科学的超前学习,是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,关键在于“因材施教”这四个字。
专家观点:兴趣与思维培养是核心
教育专家普遍认为,小学生的重点不应是机械地记忆公式和解题技巧,而应是培养数学兴趣和逻辑思维能力,如果超前学习是以牺牲孩子的学习兴趣为代价,填鸭式地灌输知识,那么这种做法是弊大于利的,健康的超前学习,应该像做游戏一样,重在引导孩子思考“为什么”,感受数学的逻辑之美,而不是仅仅追求“会做多难的题”。
实际案例:两个孩子的不同路径
我身边有两个例子,男孩小林,对数字非常敏感,自己抱着数学读物看得入迷,他的父母在老师建议下,为他选择了一套合适的进阶教材,现在他学得轻松又快乐,而女孩小雅,父母看到别人家孩子学,也急着给她报班,结果导致小雅对数学产生了厌烦情绪,这两个案例说明,决定成功与否的关键不是“学不学”,而是“孩子是否准备好了”。
给家长的实用建议
如果您正在考虑这个问题,以下建议或许能提供一些帮助:
- 观察为先,判断兴趣: 孩子是否主动钻研数学难题?是否享受思考的过程?这是最重要的前提。
- 打好基础,切忌冒进: 确保孩子对校内的数学知识掌握得扎实牢固,根基不稳,高楼难起。
- 寻找良师,方法得当: 如果决定尝试,一定要找到懂儿童心理、善于启发引导的老师,方法远比内容重要。
- 丰富资源,引导探索: 可以利用数学绘本、趣味数学APP、数学游戏等,让孩子在探索中自然接触高阶概念。
- 放平心态,拒绝焦虑: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,超前学习不是必选项,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自信心才是永恒的课题。
个人观点: 我认为,对于少数真正具备数学天赋且乐在其中的小学生,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适度的超前学习,是一件好事,能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,但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,扎实的基础、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续的学习兴趣,是远比提前掌握多少知识点更宝贵的财富,教育的真谛,在于点燃一盏灯,而不是灌满一桶水,我们更需要警惕的,是在攀比心理驱使下的盲目超前,那只会过早消耗掉孩子对知识最纯真的热爱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