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,关键在于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孩子看得见、摸得着、能理解的生活游戏,作为一位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,我始终相信,点燃孩子的兴趣远比填鸭公式更重要。
让数学从课本走进生活
数学并非存在于习题集里,而是隐藏在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,教学的第一步,是让孩子发现这一点。
- “购物”游戏:在家里开设一个“小超市”,给物品贴上价签,给孩子一些“钱”(可以是自制的纸币或真硬币),让孩子计算购买两件商品需要多少钱,付钱后应找回多少,这在实际操作中巩固了加减法,也初步培养了财商。
- “厨房”里的分数:切蛋糕、分水果是最好的分数启蒙,一个苹果平均切成两半,每一半就是二分之一;再切一刀,就是四分之一,孩子在分享美食的过程中,轻松理解了“整体与部分”的关系。
- 认识时钟:和孩子一起制作一个钟表模型,拨动指针,认识“整点”、“半点”,再逐步过渡到“几点几分”,可以和孩子玩“时间猜猜看”的游戏,这比单纯做钟表习题有效得多。
善用工具,让思维“看得见”
低龄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在发展中,借助具体工具可以帮助他们搭建思维的脚手架。
- 数学教具是法宝:小木棒、计数器、七巧板、几何拼图都是极好的帮手,用木棒摆出数字,理解“十进制”;用七巧板拼出各种图形,培养空间想象力,动手的过程,就是大脑积极建构知识的过程。
- 画图解题:遇到比较复杂的应用题,鼓励孩子把题目画出来。“树上有5只鸟,飞来了3只,又飞走了2只,还剩几只?”画出这个过程,答案就一目了然,画图能将文字信息可视化,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。
在游戏中巩固知识,激发挑战欲
游戏是孩子的天性,将知识融入游戏,学习就成了一件充满乐趣的事。
- 扑克牌与骰子:扑克牌是绝佳的数学教具,玩“24点”游戏可以锻炼心算和思维灵活性;简单的“比大小”、“抽牌加法”也能让计算练习变得紧张刺激,掷骰子进行加减法比赛,既有趣又锻炼反应速度。
- 数学绘本与故事:现在有很多优秀的数学绘本,通过有趣的故事讲述数学概念,如《汪汪队立大功》中涉及的模式、测量等,故事能让孩子在情感上接纳数学,减少畏难情绪。
鼓励表达,关注思维过程
当孩子解出一道题后,不妨多问一句:“你是怎么想的?”鼓励他把自己的思路讲出来。
- 重视“讲题”:让孩子当小老师,把解题方法讲给家长听,这个过程能梳理他的思路,如果讲不清楚,说明某个环节可能还存在困惑,这正是查漏补缺的好时机。
- 允许犯错:错误是学习过程中最宝贵的资源,不要急于指出错误,而是引导孩子自己检查、发现,可以温和地说:“我们再一起看看这个过程,检查一下每一步好不好?”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自信心,比做对一百道题都重要。
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育,核心是播种一颗热爱思考的种子,我们不必急于求成,追求计算的速度和难度,而是要通过有趣、有益的方式,培养孩子的数感、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当孩子发现数学有用、好玩时,内在的学习动力自然会被点燃,未来的数学之路也会走得更稳、更远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