粉笔头在黑板上轻轻敲了两下,几个走神的学生猛地抬起头,我笑着把抛物线画成了一道彩虹:“想知道这颗粉笔头如果扔出去,会划出多美的曲线吗?”教室里的眼神突然都亮了。
让数学课变得有意思,不是简单地讲几个笑话,而是要把数学从抽象的符号变成学生看得见、摸得着的朋友,经过多年教学实践,我摸索出几个让数学课堂活起来的方法。
把知识点包装成游戏
上周的“二次函数拍卖会”,学生们至今还在讨论,每个小组拿到虚拟资金,竞拍不同系数的抛物线。“这条开口大,升值空间肯定好!”“不行,那个顶点位置更有利!”他们争得面红耳赤,却在不知不觉中把函数的性质摸得门清,游戏结束,一个平时总说数学无聊的男生感叹:“原来函数还能这么玩!”
数学本身就有无穷的游戏性,设计“24点挑战”、“数学寻宝游戏”,或是将练习题变成闯关模式,都能点燃学生的好胜心,当学习变成好玩的事,谁还会抗拒呢?
让数学回到生活中
讲相似三角形时,我带着学生来到操场。“不爬上去,谁能算出旗杆的高度?”大家面面相觑,当我演示如何用一根竹竿和皮尺解决问题时,他们恍然大悟:“数学还能这么用!”
从计算手机套餐哪种更划算,到分析篮球投篮的最优角度,再到研究奶茶店的折扣策略——当学生发现数学能解决真实问题,学习就变成了刚需,我经常布置“生活发现”作业:找出家中包含的几何图形,记录一周开支制作统计图,这些任务让学生明白,数学从来不是试卷上的难题,而是理解世界的工具。
让学生动手“做”数学
立体几何历来是难点,去年我开始尝试让学生用卡纸制作多面体,课堂立刻变了样,在折叠、裁剪的过程中,棱、面的关系不言自明,一个女生举着自己做的十二面体兴奋地说:“老师,我终于看懂三视图了!”
从剪纸验证勾股定理,到用橡皮泥理解圆锥体积公式,再到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函数变换——动手操作能让抽象概念变得直观,当学生亲手“创造”出数学结论,知识就真正属于他们了。
用技术给课堂加点料
适当地引入技术工具,能让数学课堂焕然一新,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、数学软件的3D建模,甚至简单的动画课件,都能把静止的知识点变活,我常用平板电脑展示函数图像随参数变化的实时效果,那种直观的视觉冲击,胜过千言万语的解释。
给每个学生合适的挑战
真正的趣味来自于适度的挑战,我会设计分层任务:基础题确保人人能上手,拓展题让有余力的学生深入探究,开放题鼓励创新思维,当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就感,兴趣自然就产生了。
记得有次布置了“设计校园绿化方案”的项目,要求用到面积计算、比例分配等知识,交上来的作品五花八门,有精细的CAD图纸,有充满创意的模型,还有配了诗意的设计说明,最让我感动的是,一个数学成绩平常的学生,因为擅长绘画而在小组中成了不可或缺的角色,从此,他对数学课的态度彻底转变。
数学课堂的趣味性,归根结底来自于让学生感受到思考的乐趣、探索的兴奋和创造的满足,当学生眼睛发亮地追问“然后呢”,当他们在下课铃响后还围在讲台前讨论,当他们在生活中主动应用数学——我知道,这颗叫做“数学兴趣”的种子,已经悄悄发芽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