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家长发现,当孩子尝试把数学题讲给大人听时,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会突飞猛进,这个过程不仅巩固了知识,更锻炼了逻辑表达,我们就来聊聊如何引导孩子当好“小老师”,把数学题清晰地讲出来。
讲解前的准备:理清思路是关键
在孩子开始讲解前,请他先独自把题目完整地做一遍,确保自己已经理解,引导他梳理出讲解的步骤:第一步要做什么,第二步要解决什么,比如面对一道应用题,首先要明确“题目问的是什么”,其次是“给出了哪些已知条件”,最后是“该用什么方法计算”,准备一支笔和一张白纸,方便“小老师”边讲边写,用画图或符号把抽象关系具象化。
讲解的核心方法:分步拆解,直观演示
实际讲解时,我们可以教孩子两个有效的方法。
第一是分步拆解法,以一道典型题目为例:“老师有24支铅笔,平均分给4个小组,每组得到几支?”孩子讲解时,第一步应复述问题:“这道题是让我们把24支铅笔平均分成4份,求每份是多少。”第二步,列出已知数字:24和4,第三步,说出运算方法:“这是平均分,要用除法。”第四步,进行计算:24 ÷ 4 = 6,最后一步,给出答案并验算:“每组得到6支,我们用乘法检查一下,4组乘以6支正好是24支,答案正确。”
第二是画图辅助法,对于更复杂的题目,画图能让思路一目了然,例如鸡兔同笼问题:“笼子里有头和脚,求鸡兔各几只”。“小老师”可以画出圆圈代表头,然后尝试给每个头添上2只脚(全部先当成鸡),再根据脚的总数差,逐步添上剩余的脚,把鸡“变成”兔子,这个过程把抽象思维转化为视觉呈现,听者更容易跟上节奏。
从讲解到掌握:鼓励表达与举一反三
在孩子讲解时,我们应扮演好奇的“学生”,适时提问:“为什么这里用除法呢?”“这两步顺序可以调换吗?”这些问题能促使他深入思考概念的本质,而不只是机械运算。
一道题讲解清楚后,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出一些类似的题目,比如刚讲完平行四边形面积,可以让他设计一道已知高和面积、求底边的题目,这种创造性的练习,表明他真正理解了公式的由来与应用。
错题的讲解价值尤其高,准备一本错题本,定期请孩子挑选其中的题目进行讲解,在阐述自己当初错误思路、并对比正确解法的过程中,知识的薄弱环节会得到根本性的加强。
个人观点
让孩子讲题,最初可能会显得笨拙啰嗦,但这正是思维从混乱走向有序的必经之路,我们看重的不只是那道题目的答案,更是他组织语言、梳理逻辑的完整过程,耐心倾听他说的每一句话,及时肯定他的思考亮点,这种成就感将成为他持续探索数学世界的最大动力。


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