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尊重学生与知识
1、尊重学生:新课程标准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,教师应尊重、关心、理解、信任学生,努力创设平等、民主、和谐的气氛,让学生在乐趣无限的“数学环境”中学习。
2、尊重知识: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传授数学知识,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,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,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,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,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本质。
二、遵循教学规律
1、尊重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规律:数学知识随着社会、科技的发展而不断进步,其内在逻辑结构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,教师在处理教材、设计课堂教学时,要遵循这一规律,由浅入深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。
2、尊重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:学生的学习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和心理水平之上的,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,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活动,既不拔苗助长,也不压抑学生的思维发展。
三、激发学习兴趣
1、创设情境:结合教学内容,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,如故事、游戏、实际问题等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,在学习几何图形时,可以通过展示建筑、艺术等领域中的几何图形应用,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和实用性。
2、鼓励探究: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或活动,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、小组合作等方式去探索和发现数学结论,体验成功的喜悦,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,在讲解数学定理时,可以先让学生通过实验、观察等方法提出猜想,再进行证明。
四、注重知识形成过程
1、引导自主学习: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,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,在学习数学概念时,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、分析实例、归纳总结等方式自己得出概念的定义;在学习数学公式时,可以让学生通过推导、验证等方式理解公式的来源和应用条件。
2、培养思维能力:在教学过程中,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,如逻辑思维、抽象思维、创新思维等,通过设置问题、组织讨论、开展数学实验等活动,引导学生积极思考,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五、加强课堂互动与练习
1、课堂互动: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,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,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,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,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,促进师生之间、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。
2、课堂练习:合理安排课堂练习时间,精选练习题目,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,提高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,练习形式可以多样化,如书面练习、口头练习、小组竞赛等,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。
六、联系生活实际
1、引入生活实例: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,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,在讲解函数概念时,可以引入气温随时间变化、汽车行驶路程与速度关系等生活中的实例,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函数的意义。
2、解决实际问题: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,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,在学习统计知识后,可以让学生收集家庭每月的水电费数据,并进行统计分析,提出节约水电的建议。
七、合理运用教学手段
1、多媒体辅助教学: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,如投影仪、电子白板、数学软件等,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直观的教学内容展示,通过动画演示几何图形的变换、函数图像的变化等,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。
2、小组合作学习: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,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,互相交流、互相启发、互相促进,通过小组合作学习,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,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综合素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