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让小学数学变得有趣,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:
1、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
游戏情境导入: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,创设形式多样的游戏情境导入新课,例如在教学《左右》时,先让10个学生上台,让他们面向大家站成一排,然后问学生喜欢哪个方向,引出左右的概念,再通过让学生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左边或右边是谁等活动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。
生活情境导入: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,将生活实例再现于课堂,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,如在教学“千米的认识”时,把学生带到操场上,组织他们跑5圈,每圈200米,让学生跑得气喘吁吁后回到教室,再引导他们计算一共跑了多少米,从而得出1千米的概念,这样能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亲切感。
故事情境导入: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有趣的故事开场白,吸引学生的注意力,比如在学习《分数的初步认识》中“分数的大小比较”时,以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化斋分饼的故事为引子,提出八戒的疑问,引发学生的好奇心,使他们想知道八戒的疑虑是否正确,进而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。
2、开展生动有趣的数学游戏
竞赛游戏:将数学知识融入竞赛游戏中,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积极性,例如进行口算比赛、数学抢答赛等,比一比谁能更快更准确地回答问题,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,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。
操作游戏: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、实物等,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,比如在学习分类时,将学生分组,给每组发放装有各种物体的学具袋,让他们对物体进行分类,并比赛哪组用的时间最少且分类正确,这样的活动既有趣又能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、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。
合作游戏: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游戏,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,例如玩数学接龙游戏,每个学生说出一个数或一个算式,下一个学生要接着说出相关的数或算式,依次类推,看哪个小组说得又快又好。
3、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
巧妙比喻:将抽象的数学概念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,使其更容易被学生理解,比如把分数比喻成“蛋糕”,分子是“吃了几块”,分母是“总共有几块”,这样学生就能直观地理解分数的意义。
趣味故事:在讲解数学知识时穿插一些趣味故事,增加学习的趣味性,例如在讲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时,可以讲述一个小数点因为调皮而到处乱跑,导致数字发生变化的故事,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记住知识点。
幽默调侃:适当运用幽默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或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,缓解课堂气氛,比如当学生回答错误时,老师可以说:“你的答案就像一个调皮的小精灵,跑偏了方向,不过没关系,我们把它拉回来就好。”
4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
多媒体教学:利用图片、动画、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,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地展示出来,例如在讲解几何图形时,通过动画演示图形的旋转、平移等变化过程,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图形的性质和特征;在教学“圆的认识”时,播放制作圆形车轮和椭圆形车轮的小车间的视频,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感受圆形的重要性。
实践教学: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活动,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乐趣和应用价值,例如组织学生进行校园绿化面积的测量、家庭水电费的统计等活动,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。
分层教学: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进行分层教学,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和练习,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就感,比如对于学习较好的学生,可以提供一些拓展性的学习内容和挑战性的问题;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,则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。
5、布置有趣的作业
游戏式作业:设计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式作业,让学生在玩耍中巩固知识,例如学习完“可能性”后,布置学生回家与家长一起玩猜球、猜硬币等游戏,并记录结果;学习“认识物体”后,让学生蒙住眼睛摸东西,然后描述所摸物体的特征。
实践调查作业:安排学生进行实践调查类的作业,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,比如让学生调查班级同学的身高、体重情况,并制作成统计图表;或者调查家庭每月的水电费支出情况,分析数据的变化趋势。
创意作业:鼓励学生发挥创意,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作业,例如在学习图形的拼组后,让学生用学过的图形拼贴一幅画,并写上自己的创意说明;或者让学生自己编写一道数学题,并尝试解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