哎,你说初中数学预习这事儿吧,很多人是不是觉得就是提前翻翻课本?要是这么简单我都不用专门写文章了。预习其实是个技术活,搞不好反而浪费时间,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,怎么把预习这件事整明白了。
第一个问题:预习到底图个啥啊?
先别急着翻课本,咱们得搞清楚预习的目的,你是不是经常上课听着听着就走神?老师讲得飞快,你还在琢磨前两页的概念,人家都开始讲例题了?预习就是给自己装个"缓冲带",提前把知识点过一遍,上课就能抓住重点,比如明天要学勾股定理,你先把课本里那个三角形的故事看明白,上课老师讲证明方法时,你就能腾出脑子来理解推导过程。
举个真实的例子,我表弟上学期数学老考70分,后来坚持预习两个月,最近月考直接蹦到85,他说现在上课就像在"查漏补缺",以前听不懂的地方,预习时早把问题圈出来了。
具体该咋操作?看这里!
1、5分钟快速扫描
别一上来就死磕公式,先把这章内容从头到尾扫一遍,看大标题、小标题、加粗字体的定义,就像看电影预告片似的,比如看到"一元二次方程"这章,先记住三个关键:标准形式、求根公式、实际应用。
2、拿支荧光笔当侦探
遇到看不懂的地方,马上用不同颜色标记,黄色是"半懂不懂",粉色是"完全懵逼",比如看到"根的判别式Δ=b²-4ac"时,要是搞不懂Δ的作用,直接画个粉圈圈。重点来了:这些标记就是上课要重点听的靶子!
3、动手比动眼重要
光看不动笔,等于耍流氓,课本上的例题先盖住答案,自己试着做,比如预习解方程时,先把"移项要变号"的规则写在本子上,再模仿例题格式解题,做错了没关系,用红笔在旁边写:"上课要注意老师怎么处理负号"。
预习三大禁忌千万别碰!
× 别当人肉扫描仪!有人预习就是机械抄公式,结果第二天上课困得睁不开眼,要像吃自助餐,挑重点先尝两口。
× 别跟难题死磕!预习时遇到卡壳的题目,做个记号赶紧跳过,有同学预习二次函数时,非要把最后那道压轴题解出来,结果耽误睡觉时间,第二天上课反而打瞌睡。
× 别玩单机游戏!预习完在课本空白处写两三个问题,"为什么直线斜率k决定倾斜程度?"第二天带着问题听课,效果直接翻倍。
不同章节要有不同预习策略
▲ 遇到概念章节(比如有理数、集合):重点理清定义之间的关系,拿张A4纸画思维导图,把"正数"、"负数"、"零"的关系用大括号连起来。
▲ 碰到公式定理(比如完全平方公式):先别急着背,看看教材是怎么推导的,把关键步骤用便利贴贴在课本旁边,上课老师讲到这里时,马上能对应起来。
▲ 应用题预习(比如行程问题):重点看题目中的等量关系,把"相遇问题"里"甲走的路程+乙走的路程=总路程"这句话用荧光笔标出来,上课时特别注意老师怎么设未知数。
常见问题快问快答
Q:每天要预习多久?
A:黄金15分钟原则!超过半小时就说明方法有问题,重点学科(比如数学)控制在20分钟内,其他科目10分钟足够。
Q:预习要做练习题吗?
A:只做课本自带的"随堂练习",教辅书的题留着课后做,记住预习是打前站,不是正式作战。
Q:周末需要预习吗?
A:周六上午花1小时把下周内容整体过一遍,周一到周五每天细化预习,这样既不会太累,又能形成知识网络。
最后说点掏心窝的话,很多人觉得预习浪费时间,其实是没掌握方法,就像打游戏要先看地图,预习就是在知识迷宫里给自己装导航,刚开始可能会觉得费劲,但坚持三周,你会明显感觉上课轻松多了,对了,记得预习完把课本倒扣在桌上,这样第二天早上翻开时,之前做的标记就像惊喜彩蛋一样跳出来,超有成就感的!
突然想起来,上次有个学生跟我说,他预习时总喜欢在课本边上画表情包,遇到难懂的地方就画个流泪猫猫头,搞明白后就改成点赞大拇指,这法子虽然看着不正经,但确实能让枯燥的预习变有趣,你看,学习方法从来就不是死板的,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最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