哎,说到小学数学网络课试讲这事儿,是不是很多新手老师一上来就懵了?特别是刚接触线上教学的小白,可能连摄像头对着哪儿都搞不定,更别说要对着屏幕把加减乘除讲得生动有趣了,别慌!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事儿,掰开揉碎了讲清楚——试讲到底该怎么下手?
一、试讲前要做哪些准备?
先问自己三个问题:
1、这堂课的目标是啥? 比如教“分数的认识”,重点到底是让孩子理解“平均分”还是学会比较大小?
2、学生水平怎么样? 是零基础还是已经学过一部分?对着三年级学生讲一年级内容,场面可能尬到脚趾抠地……
3、网络工具用顺了吗? 别以为PPT上传了就完事儿,互动白板、答题器、举手功能这些,你得提前玩转啊!
举个栗子🌰:我之前试讲“周长计算”时,想着用动画演示“小蚂蚁绕树叶爬一圈”,结果直播时发现软件不支持动态图,临时改用手绘,画得歪歪扭扭被学生吐槽“老师你的蚂蚁像蚯蚓”……所以啊,提前踩点工具功能,绝对能救命!
二、试讲时怎么抓住学生注意力?
核心就一句话:别当自己是老师,当自己是“主播”!
开场5秒定生死:别一上来就“同学们好,今天学第3单元”,试试用问题勾人:“猜猜看,为什么披萨切成8块比4块贵?答案就在今天的数学课里!”
语速慢一点,表情夸张一点:隔着屏幕,学生容易走神,你说话得像讲故事,讲到关键处瞪大眼睛,手舞足蹈——哪怕演得自己都觉得浮夸,但小孩就吃这套!
每5分钟换一个节奏:讲完概念→做个小练习→插个搞笑表情包→再继续讲,比如教“乘法口诀”时,突然放一张“乘法表变身超级英雄”的梗图,学生立马精神了。
关键技巧:把知识点变成“梗”!
比如教“鸡兔同笼”问题,可以说:“假如你是外卖小哥,要送35个汉堡,有的盒子装2个,有的装4个,总共100个汉堡——你能算出用了几个大盒子吗?” 生活化的例子比“笼子里的动物”更容易让孩子代入。
三、互动怎么设计才不冷场?
新手最容易踩的坑:自嗨式讲课,完全不管学生反应。 几个实操方法:
1、点名回答但别让人紧张:别直接说“XXX你来回答”,换成“XXX同学,老师需要你帮个忙!你觉得答案应该是A还是B?”
2、用选择题代替开放题:比如问“12÷3=?”不如改成“小明的12块糖被3个朋友平分,每人能拿几块?A.3块 B.4块 C.5块”——选项设计要带坑,选错的人多了反而能引发讨论。
3、游戏化奖励机制:比如答对一题得“星星”,攒够5颗换“免作业券”(虽然最后可能根本不兑现,但小孩就爱这种仪式感)。
真实案例: 有一次我让学生用弹幕猜“下一个图形有几个角”,结果全班疯狂刷屏,连平时不吭声的孩子都参与了,所以说,互动不是“有没有”,而是“会不会”!
四、技术问题怎么应对?
出bug是常态,淡定才是本事!
网卡了怎么办? 立马切到手机热点,同时让学生打字确认是否能听到声音。
课件突然打不开? 临时切换到黑板手写,顺便自嘲一句:“看来课件也想考考大家,那我们直接挑战高难度模式!”
学生设备出问题? 提前准备录屏,课后发到群里,再加一句:“没听懂的私信我,老师给你开小灶!”
重点:永远有Plan B! 我有次试讲时停电了,摸黑用手机开热点继续讲,结果家长群里一片点赞:“这老师敬业!”——看,事故反而成了加分项。
五、个人观点:试讲的本质是“试错”
很多人觉得试讲要完美无缺,其实大错特错!试讲的核心是发现问题,不是假装没问题。 比如你发现学生总在“进位加法”上卡壳,下次就把这部分的动画做得更细致;或者发现互动工具反应慢,赶紧换一个更流畅的平台。
我自己刚开始试讲时,一节课设计20个环节,结果时间不够用,急得满头汗,后来才明白,线上课就像做菜,不是料越多越好,而是火候到位、主菜突出。 现在每节课只聚焦3个核心知识点,反而效果翻倍。
最后说句大实话:小学数学网络课,技术再花哨,也比不上老师的真心。孩子能从屏幕里感受到你是否热情,是否在意他们的反应。 哪怕你讲得磕磕绊绊,只要眼里有光,学生就愿意跟着你学,所以啊,放开胆子试,多摔几次跟头,自然就能站稳讲台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