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嘞,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个让很多家长和小朋友都头大的问题——小学带比的数学题到底该咋讲,别慌,咱不整那些虚头巴脑的理论,直接上干货,保证你听完之后能拍大腿说“哦~原来这么简单啊!”
首先啊,比到底是个啥玩意儿?
(敲黑板)记住啊,比其实就是两个数之间的“关系”,比如说,你兜里有3颗糖,我有6颗糖,那咱俩的糖数之比就是3:6,这时候可能有小伙伴要问了:“那这和分数有啥区别?”问得好!比更强调的是“比较”,比如3:6可以简化成1:2,意思就是“你的1份等于我的2份”。(这时候可以拿俩苹果摆桌上比划比划)
关键问题来了:应用题里的比怎么破?
举个真实案例:小明和小红一起做蛋糕,面粉和糖的比例是5:3,用了15克面粉,糖用了多少?这时候千万别急着列算式!先带娃做三件事:
1、圈重点:把题目里的数字和“比”字圈出来
2、画表格:(拿张草稿纸画两栏)左边写面粉5份,右边糖3份
3、找对应:题目说实际用了15克面粉,对应表格里的5份,那1份就是15÷5=3克
4、乘结果:糖要3份就是3×3=9克(这时候可以夸张地说:“看!这不就破案了嘛!”)
哎等等!为啥有时候比还要反过来用?
比如题目说“甲和乙的比是2:5,乙比甲多12个”,这时候很多娃直接2+5=7份开始算,结果就掉坑里了,重点来了:一定要搞清楚谁多谁少!这里乙比甲多5-2=3份,这3份对应实际多的12个,所以1份就是4个,这时候可以让孩子用两种颜色笔画线段图,红的画2格,蓝的画5格,多出来的3格标上12,特别直观。
突然考到三个数的比咋整?
比如说经典题型:“金银铜按3:5:7的比例混合,总重30克,铜有多少?”别慌!秘诀就是:
先算总份数:3+5+7=15份
每份重量:30÷15=2克
铜占7份:2×7=14克(这时候可以开玩笑说:“看吧,铜最多所以最重,跟现实生活一样嘛!”)
那些刁钻的变式题怎么对付?
比如这种:“两瓶果汁,A瓶橙汁和水的比是1:4,B瓶是2:3,把两瓶倒一起后新比例是多少?”这题其实在考份数的统一,关键步骤:
1、假设A瓶有5份(1+4),B瓶有5份(2+3)→方便计算
2、A瓶橙汁1份,水4份;B瓶橙汁2份,水3份
3、混合后总橙汁1+2=3份,总水4+3=7份
4、新比例就是3:7(这时候可以拿两个水杯做实验,用不同颜色的水演示)
个人观点时间
教了这么多年数学,我发现很多孩子卡在比的问题上,根本原因就俩:没把抽象数字转化成具体份数,还有看到多步骤问题就犯怵,其实只要抓住“1份量”这个核心,就像找到钥匙串上的主钥匙,所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,下次遇到难题时,记得对自己说:“稳住,咱们分份儿来看!”
最后说个小窍门:平时去超市看食品配料表,奶茶店的配方比例,甚至做菜时的调料配比,都是活生生的练习素材,数学嘛,本来就应该活在生活里,对吧?(眨眼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