哎,说到高中数学里的表格考点,是不是很多同学一看到密密麻麻的数字和格子就开始头晕?别慌别慌,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这事儿,你可能会问:"表格这玩意儿不就是用来填数字的吗?考试能考啥啊?" 哎,这话只说对了一半,让我用你听得懂的大白话,把这里头的门道儿给你说清楚。
第一个核心问题:表格在数学里到底有啥用?
举个栗子啊,你们班最近考了场数学测验,老师把所有人的成绩按分数段整理成了表格,这时候你就能一眼看出多少人考了90分以上,多少人不及格——这其实就是数据整理和统计的基础应用,考试里常见的表格题就爱玩这一套,
1、频率分布表:把数据按区间分组,算每组出现的次数(比如身高160-170cm有多少人)
2、统计量计算:让你从表格里找平均数、中位数这些(记得去年模考那道算全班平均体重的题吗?)
3、概率转换:把实际数据转成概率或百分比(比如说抽到女生的概率是0.6)
这里有个坑要提醒:千万别直接拿表格里的原始数据加减!比如说表格里写的是"60-70分有8人",这时候你要用组中值65来计算平均数才对。
第二个关键点:概率题里的表格玄机
"那表格在概率里能干啥呢?" 你可能会这么问,来来来,咱们看个经典题型——联合概率表,比如调查学生"是否带手机"和"是否戴眼镜"的关系,表格大概长这样:
戴眼镜 | 不戴眼镜 | 总计 | |
带手机 | 20 | 30 | 50 |
不带手机 | 10 | 40 | 50 |
总计 | 30 | 70 | 100 |
这时候要算"随机抽到戴眼镜且带手机的同学的概率",直接找交叉格的20除以总数100就完事了,不过要当心题目耍诈,有时候会问条件概率,比如说"在带手机的同学中,戴眼镜的比例是多少",这时候分母就变成50而不是100了。
第三个重点:函数与方程的表格表达
你以为函数题都是画图吗?太天真啦!考试里经常出现函数对应值表,
x | 1 | 2 | 3 | 4 |
y | 3 | 5 | 7 | ? |
这时候要你找出函数关系式y=2x+1,然后补全问号处的值,这里有个小窍门:先看相邻数值的增减规律,像这里x每加1,y就加2,明显是线性函数,不过遇到更复杂的数列,比如3,5,9,17...这种,可能要想到是指数函数或者递推关系。
第四个要点:数列题的表格陷阱
说到数列,去年统考有道题坑了不少人,题目给的是每月存款数额:
月份 | 1 | 2 | 3 | 4 |
存款 | 100 | 200 | 400 | ? |
很多人直接按倍数填了800,结果答案是700,为啥?因为题目小字写着"每月比前两个月总和多100元",所以啊,读题时一定要把表格和文字说明对起来看,这种考法现在越来越常见了。
第五个冷知识:表格也能玩几何
没想到吧?去年高考居然出了道用表格考立体几何的题,给的是长方体不同面的面积:
前面 | 右侧面 | 底面 |
20 | 15 | 12 |
要你求体积,解法其实超简单:设长宽高为a,b,c,然后联立方程ab=20,bc=15,ac=12,最后体积abc=√(20×15×12)=60,这种题关键是要把表格信息转化成数学表达式。
个人觉得啊,表格题最大的难点不在计算,而在信息提取,就像玩找茬游戏,得快速锁定关键数据,建议平时练习时养成三个习惯:
1、拿荧光笔先把问题里提到的数据标出来
2、在草稿纸上把表格重新抄写一遍(手写过程能加深理解)
3、做完题后反问自己:"这表格还能怎么变形出题?"
对了,最近有个有趣的现象: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的数据,2022年高考数学试卷中,涉及表格的题目占比达到27%,比五年前提高了10个百分点,这说明啥?表格正在成为数学考试的重要载体,光会算数不行,还得会"读表"。
最后说句实在话,表格题看着吓人,其实都是纸老虎,就像吃螃蟹,找准关节位置一掰就开,下次遇到表格题,记住先深呼吸,把题目当朋友而不是敌人,慢慢梳理信息,你会发现它们比纯计算题友好多啦!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