哎,大家是不是一听到“小学数学试讲标书”就开始头疼?心里想着:这玩意儿到底怎么写啊?试讲不就是站讲台上讲题吗?怎么还要搞标书?别慌,我刚开始接触的时候也懵得不行,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事儿。
第一个核心问题:试讲标书到底是个啥?
说白了,标书就是你的“试讲说明书”,就像你买家电要看说明书一样,评委老师要看你怎么安排这10分钟试讲,重点不是展示你数学多厉害(当然基础不能错!),而是要证明你有本事把知识点嚼碎了喂给学生。
举个例子:我有个朋友第一次写标书,光顾着写自己解题思路多牛,结果评委说:“你这直接给答案,学生听得懂吗?” 所以啊,标书里必须体现三个关键:
知识点拆解(比如教分数,得从分披萨开始)
互动设计(举个手回答、同桌讨论这些小花招)
分层练习(让学霸和学渣都能找到成就感)
第二个核心问题:怎么选试讲内容?
很多新手会犯两个极端:要么选超简单的1+1=2(评委觉得没技术含量),要么挑战高难度的鸡兔同笼(10分钟根本讲不完),这里有个黄金法则:选教材里的经典知识点,但设计要有新意。
比如教《长方形周长》,可以这样安排:
1、生活化导入:“同学们,王奶奶要给菜地围篱笆,怎么算需要多少米?”
2、动手操作:发绳子让学生量课桌(记得标书里写清楚教具准备)
3、公式推导:引导学生自己发现(长+宽)×2的规律
4、反转练习:给出周长和长,求宽是多少
这比直接背公式有意思多了对吧?去年某区教师招聘数据显示,采用生活化案例的试讲通过率高出23%!
第三个灵魂拷问:怎么让标书不变成流水账?
这里教你们个独门秘籍——“三明治结构法”:
1、第一层(导入):搞事情!用故事/游戏/悬疑开头
- 案例:教《可能性》时,我直接带了个抽奖箱进教室
2、中间层(活动):至少安排3种教学方式
- 个人探究→小组PK→全班展示(标书里要写时间分配)
3、最后一层(:必须留钩子!
- 比如教完角度测量,可以问:“如果量角器摔碎了怎么办?”
千万别写成“先讲什么再讲什么”的说明书,评委每天看几十份标书,没新意的直接pass!
第四个关键点:那些评委不会明说的潜规则
这事估计没人告诉过你——板书设计比PPT更重要!去年参加教师培训时,教研员亲口说:“现在十个试讲九个用动画PPT,反而手写板书好的特别打眼。”
给你们看个对比案例:
差板书:左边写公式,右边例题,全程没动过
好板书:用磁贴把知识点模块化,边讲边调整位置,最后形成思维导图
再透露个小技巧:用彩色粉笔画分割线,但别超过三种颜色!之前见过有人把板书搞得像彩虹,评委眼睛都看花了...
第五个实战技巧:怎么应对突发状况?
标书里一定要留后手!
- 如果学生答错了怎么办?(可以说“这位同学给了我们很好的讨论起点”)
- 如果教具突然坏了怎么办?(立马转成画图讲解)
- 如果时间不够了怎么办?(提前在标书标注可删减环节)
我见过最绝的应对:有个老师试讲时投影仪坏了,直接说:“看来今天要考验大家的想象力了,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...” 结果反而因为临场应变加了分!
最后说点掏心窝子的话:试讲标书看着麻烦,其实就是把你平时怎么教孩子的过程记录下来,别老想着搞高大上的理论,重点是要让评委看到——你眼里真的有学生,就像我师傅说的:“好老师不是自己多会讲,而是能让学生愿意开口问。” 这句话我记了七年,今天也送给你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