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嘞,今天咱们来聊聊初中数学复习这事儿,别慌,我知道很多小伙伴一听到数学就头疼,尤其是刚入门的小白,可能连从哪儿开始复习都没概念,别急,咱慢慢来,今天这篇东西绝对能让你找到方向。(悄悄说,文末有我私藏的绝招)
第一个问题:复习数学到底该从哪儿下手?
是不是每次翻开数学书就感觉知识点像散落的拼图?其实啊,先把课本当朋友才是关键,别急着刷题,先花半小时翻课本目录,把整个学期的章节名写下来——quot;一元一次方程""平面几何基础"这些,然后给每个章节标上三个符号:✔(完全掌握)、△(半懂不懂)、×(完全不会),这招特别适合用来摸清自己的底细。
举个真实例子:我表弟去年就用这方法,发现自己"概率"那章全是×,结果针对性复习后单元考直接提了20分,你看,找准弱点比盲目努力重要多了对吧?
第二个问题:错题本到底有没有用?
这里我必须说句大实话:错题本用对了就是外挂,用错了就是废纸!很多人只是把错题抄一遍,这不叫复习叫练字,正确做法是:
1、把错题按类型分类(比如计算错误、概念混淆、没思路)
2、用三种颜色笔标注重难点(红笔标关键步骤,蓝笔写错误原因,黑笔写正确解法)
3、每周挑10道题重做,对的直接划掉,错的继续保留
我亲眼见过班里数学课代表的本子,半个学期从50页浓缩到15页精华题,这就是进步的证据啊!错题本是越用越薄的,要是越攒越多...你懂的,该调整方法了。
第三个问题:公式定理怎么记才不混乱?
这时候千万别死记硬背!试试我的"三明治记忆法":
1、理解层:先搞懂公式推导过程(比如勾股定理为什么a²+b²=c²)
2、图像层:把公式画成思维导图(比如把三角函数公式都连到单位圆上)
3、应用层:每天用3个新公式解现实问题(比如算奶茶店的折扣比例)
有个超有用的技巧:把手机锁屏设成易混公式对比图,我学生试过这招,两周后公式默写正确率从60%飙到92%。视觉记忆比纯文字强三倍,这可是有科学研究证实的!
第四个问题:考试前要不要突击刷题?
这里要分情况说,如果是考前三天:
✅ 刷历年真题的选择题前10道(练速度和准确率)
✅ 重点看课本例题的变形题(很多考题都是例题换马甲)
❌ 不要碰偏题怪题(容易打击信心)
❌ 不要开夜车(脑子糊了更糟糕)
有个反常识的发现:考前适当玩会儿手机反而能提升状态,去年我们班有个男生考前打了两局王者,结果数学考了年级前十——当然不是鼓励大家沉迷游戏啊,重点是要保持平常心。
第五个问题:遇到完全不会的题怎么办?
教你们个绝地求生的办法:"拆骨法",比如遇到几何证明题:
1、把题目条件拆成零件(已知垂直?有中点?角度特殊?)
2、把能想到的相关定理都列在草稿纸上(中位线定理?勾股定理?)
3、试着把这些"零件"和定理像拼乐高一样组合
去年中考有道压轴题,全班就三个人做出来,其中两个就是用这个方法硬啃下来的。数学题就像密码锁,你手里的定理就是密码数字,多试几次总能对上。
最后说点掏心窝的话:数学复习这事儿吧,真不是比谁熬得夜多,见过太多人假装努力,天天刷题到凌晨,结果成绩还不如每天高效学习两小时的人,关键是要把力气用在刀刃上,定期做学习诊断,就像给身体做体检一样,对了,我那个用手机锁屏记公式的学生,最近跟我说他现在看到sin、cos都条件反射想笑——你看,把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,痛苦就少多了对吧?
突然想起来,上周还有个学生问我:"现在开始复习还来得及吗?"这话让我想起种树的道理——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,其次是现在,数学这玩意儿,你认真对待它,它就会给你惊喜,反正啊,路都是人走出来的,方法总比困难多,你说是不是这个理?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