哎,说到初中毕业班的数学教研啊,咱们先得问自己一个问题:这玩意儿到底有啥用?你说说看,学生天天刷题,老师忙着改卷子,这时候搞教研不是浪费时间吗?(停顿两秒)哎,这话就说得不对了,我跟你说啊,去年我们学校初三数学组搞了个"错题银行",结果中考平均分直接比区里高8分,教研这玩意儿啊,就跟炒菜放盐似的,不放不行,放多了齁得慌,得拿捏好分寸。
第一个问题:教研到底要研究啥?
重点先划出来:
- 研究学生为啥总在二次函数上栽跟头
- 研究今年中考命题方向有啥新花样
- 研究怎么把压轴题拆成"小面包块"喂给学生
- 研究考试时间分配这个老大难问题
举个真实例子,我们班有个男生,平时做题飞快,一到模考就手抖,后来教研组专门做了个"考试节奏模拟训练",让他在不同时间段做不同类型的题,三个月后这娃数学从85冲到了103,所以说啊,教研不能光盯着知识点,还得研究学生的"软肋"。
第二个关键:集体备课怎么搞才不水?
这时候肯定有人要问了:"每次集体备课不就是喝茶聊天吗?"(拍大腿)这误会可大了去了!我们组的做法是:
1、主备人必须提前三天发教案,其他人用红笔批注
2、每周固定搞"限时说题",随机抽老师5分钟讲透一道题
3、月考后必开"诊疗会",把错题当病例来分析
4、搞个资源共享云盘,分类比图书馆还细致
记得去年冬天,李老师分享了个"几何辅助线口诀",什么"中点中垂线,等腰三线合",结果全年级几何题得分率涨了15%,这集体智慧可比单打独斗强多了。
第三个痛点:分层教学到底咋分层?
(挠头)这个问题确实让很多新手头疼,我个人的经验是:
别按成绩分层,按思维习惯分:
- 视觉型:给思维导图+动态几何演示
- 听觉型:录解题思路的音频让他们反复听
- 动手型:用剪纸/积木来讲立体几何
- 综合型:直接上中考真题特训
我们班试过分层作业,结果发现有的学生做基础题反而错更多,后来改成"自助餐式"作业,每个知识点都配ABC三种难度,让学生自己选套餐,效果立竿见影,有个女生原先数学老在及格线徘徊,选了两个月B套餐后,现在主动要吃C套餐了。
第四个绝招:怎么让教研成果落地?
这里有个血泪教训:去年我们花了三个月研究出一套"中考必杀技",结果学生根本不买账,后来才明白,教研成果要落地得:
1、先搞小范围试点,比如挑两个班对比
2、让学生参与改进,定期收集使用反馈
3、把方法包装成"游戏关卡",quot;函数大冒险"
4、跟班主任打配合,调整作业量和测验频次
最成功的案例是"错题变形本",原本就是普通错题本,后来学生建议加个"复仇者联盟"积分榜,现在每天都有学生追着老师要错题做,你看,教研成果不是摆在架子的花瓶,得让学生觉得好玩有用才行。
说到最后啊,我觉得数学教研就像熬中药,急火快炖肯定要糊,得文火慢煨,别总想着搞什么高大上的理论,实实在在解决学生的问题才是硬道理,就像我们组长老王说的:"教研教研,先教后研,教不会学生,研出花来也没用。"(笑)这话糙理不糙,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