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学最难的数学题怎么做
咱都知道,小学数学是打基础的重要阶段,可有些数学题啊,真的能把孩子和家长都难住,那这些小学最难的数学题到底该怎么做呢?今天咱就来好好唠唠。
一、先搞明白题目类型
小学最难的数学题一般有这么几种常见类型,一种是行程问题,比如说甲和乙两个人从不同的地方出发,往同一个方向走,或者相向而行,问什么时候能相遇之类的,还有一种是分数应用题,像把一个蛋糕分给几个人,每个人吃了多少,还剩下多少这种,另外就是几何图形的问题,比如求一些不规则图形的面积、周长啥的。
就拿行程问题来说吧,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点,比如说有这样一道题:小明每分钟走60米,小强每分钟走70米,他们同时从相距1300米的两地相向而行,问他们多长时间能相遇?
遇到这种题,咱首先得让孩子明白,这是在算时间,而时间等于路程除以速度,那这里的速度怎么求呢?就是把小明和小强的速度加起来,因为他们是相向而行的嘛,所以速度就是60加70等于130米每分钟,然后路程是1300米,用1300除以130,就能得出他们10分钟后相遇,你看,只要把题目里的关键信息找出来,再根据对应的公式去算,是不是就没那么难啦?
二、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
做难题啊,逻辑思维很关键,就好比搭积木一样,得一步一步来,有个清晰的思路,比如说在做几何图形的题目时,孩子得能想象出这个图形的样子,知道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。
我有个邻居家的小孩,他刚开始做几何图形的题的时候,总是一头雾水,后来他妈妈就买了一些积木,让他自己拼各种形状,然后再问他每个形状的特点,比如说长方形,他就发现长方形有四条边,对边是相等的,而且四个角都是直角,通过这样的方式,他慢慢对几何图形有了更直观的感受。
再遇到求组合图形面积的题,他就知道把这个图形分成几个自己熟悉的小图形,像长方形、三角形之类的,然后分别求出它们的面积,最后再加起来,这就是逻辑思维在起作用啊,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。
三、多做题多总结规律
俗话说得好,熟能生巧嘛,让孩子多做一些不同类型的题目,做得多了,自然就能发现一些规律,比如说在做乘法运算的题目时,孩子可能会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有一些特殊的规律。
我曾经看到一个孩子在做23乘45的时候,他一开始是用竖式计算的,觉得挺麻烦的,后来他多做了几道类似的题后,发现了一个规律,就是先把十位上的数相乘,再加上两个十位上的数分别和个位上的数相乘的积,最后再加上个位上两个数相乘的积,按照这个规律,23乘45就等于2乘4乘100加上2乘5乘10加上3乘4乘1再加上3乘5,算下来就是1035,你看,发现了规律,做题是不是就快很多啦?
四、学会画图辅助理解
有些数学题光靠想是很难想明白的,这时候就需要画图来帮忙了,比如说在解决排队问题的时候,画图就很直观。
我有一个朋友的孩子,他们学校有一次考试考了这样一个题目:有一个正方形的操场,每边站了10个人,问一共有多少人?如果四个角上都站人的话,应该怎么算?如果四个角上都不站人又该怎么算?
这个孩子一开始怎么也想不明白,后来我就告诉他,咱们可以画个图来看看,他在纸上画了一个正方形,然后在四条边上标上人,如果四个角上都站人,那就是每条边除了角上的人之外还有8个人,四条边一共就是8乘4等于32人,再加上四个角上的4个人,就是36人,如果四个角上都不站人,那就是每条边有10个人,一共就是10乘4等于40人,通过画图,他一下子就明白了,原来数学题还可以这样解啊。
五、鼓励孩子尝试不同的方法
做数学题有时候可能不止一种方法,要鼓励孩子多尝试,比如说在做加法运算的时候,有的孩子喜欢用竖式计算,有的孩子喜欢用凑整法。
我教过一个学生,他在做19加28的时候,开始用的是竖式计算,但是他觉得有点麻烦,我就告诉他,你可以试试凑整法呀,他就试着把19看成20减1,然后把28拆成20加8,这样就变成了20加20再加8减1,算起来就简单多了,所以啊,不要局限于一种方法,多尝试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解题方式。
其实啊,小学最难的数学题并没有那么可怕,只要咱们掌握了正确的方法,培养好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,多做题多总结规律,学会画图辅助理解,再鼓励孩子尝试不同的方法,那孩子就能慢慢地把这些难题攻克下来,而且在这个过程中,孩子还能收获很多乐趣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