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开头部分)
哎,备课这事儿吧,听起来挺高大上的,但实际操作起来是不是有点懵?尤其是刚入行的新手老师,面对初中数学课本,可能连从哪儿下手都不知道,别慌,今天咱们就聊得接地气一点,把备课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,对了,你平时备课是不是总感觉时间不够用?或者明明准备了半天,上课时学生还是两眼发直?别急,咱们一步步来!
**第一步:搞清楚你要教什么?
备课的核心问题:“这节课到底要让学生学会啥?”
听起来像废话,但很多人真没想明白,比如教“一元一次方程”,如果目标只是“会解方程”,那学生可能只会机械套步骤,换个应用题立马傻眼,所以啊,目标得具体点,
能用自己的话解释方程的意义
能在生活场景里找到方程的案例(买奶茶差5块钱”这种例子)
会通过实际问题列出方程并求解
这时候可能有人问:“目标定这么细有必要吗?” 当然有!目标模糊就像开车没导航,绕半天可能还在原地打转,举个反例:我之前听过一堂课,老师只强调“背公式”,结果学生做题全错,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公式能用来干嘛。
**第二步:摸清学生的底子
关键问题:“学生现在到底卡在哪儿?”
假设你要讲“勾股定理”,但学生连平方根都算不利索,那课讲得再精彩也白搭,怎么办?
1、课前小测试:5道题摸清基础,√25等于几?”、“直角三角形有什么特征?”
2、观察作业错误:如果大部分人都把3²算成6,说明得先补乘法概念。
3、直接问学生:别怕尴尬,一句“你们觉得哪儿最难?”可能让你少走80%的弯路。
举个真实案例:我带过一个班,学生死活听不懂“负数比较大小”,后来发现他们觉得“-5比-3大,因为5比3大”,你看,不摸清底子,讲再多理论都是对牛弹琴。
**第三步:设计“钩子”和台阶
问题来了:“怎么让学生一上课就愿意听?”
答案:用他们关心的东西开场!比如讲“概率”时,我直接问:“你们觉得抽卡游戏爆SSR的概率是真的吗?”全班瞬间炸锅,连睡觉的都抬头了,接着再引入概率计算,学生立马觉得“这玩意儿有用啊”。
知识点之间要有“台阶”,比如教“二次函数图像”,可以分三步:
1、先画y=x²的图(手把手带他们描点)
2、对比y=2x²和y=0.5x²(问:“系数大了图会变胖还是变瘦?”)
3、最后引入顶点式y=a(x-h)²+k(用平移的思路,别一上来就甩公式)
新手常犯的错就是台阶跨度太大,学生一脚踩空就放弃了。
**第四步:准备“救命道具”
灵魂拷问:“如果学生还是听不懂,你怎么办?”
这时候就需要B计划!
实物道具:讲几何时带个可拆卸三角形模型,比PPT直观十倍
备用例题:如果讲“分式方程”时发现学生连等式变形都不会,赶紧换道更基础的题
段子储备:比如解释“绝对值”时说:“这就像你妈骂你时的音量,不管正负,杀伤力都是正的!”
我之前见过一位老师,课件里全是文字,学生看得昏昏欲睡,后来他改成用动画演示“平面直角坐标系”,还让学生用身体当坐标轴,课堂效果直接翻倍。
**第五步:留出“犯错时间”
致命误区:“备课要把所有流程安排得严丝合缝”
大错特错!课堂又不是工厂流水线,比如设计小组讨论时:
故意抛个错误答案:“有同学说-2²=4,你们觉得对吗?”
留白3分钟:让学生自己琢磨,比老师直接给答案有效得多
收集典型错误:把错题拍下来投影,大家一起“找茬”
数据说话:根据教育心理学研究,学生通过纠正错误学到的知识,记忆留存率比单纯听讲高67%,所以啊,别怕课堂出乱子,乱子才是机会!
(个人观点部分)
最后说点掏心窝子的话:备课这事儿,千万别做成“自我感动”,见过太多老师把教案写得像学术论文,结果学生根本接不住,其实啊,好的备课就像做菜——你得先知道客人爱吃什么(学生水平),准备好食材(教学目标),再设计个摆盘让人一看就有食欲(课堂钩子),对了,盐放多了怎么办?那就加点糖呗(教学应急方案),课堂是活的,备课时多留点弹性空间,比追求完美更重要。
好了,今天就唠到这儿,下次备课前,先把这五步过一遍,保准你少踩80%的坑,要是还遇到啥问题,欢迎随时来问我——毕竟教书这事儿,谁还不是从一脸懵圈开始的呢?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