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中数学老师如何做课例
嘿,各位新手小白老师们,是不是一想到要做课例就有点头疼呢?别慌,今天就来给大家唠唠初中数学老师到底怎么做课例。
咱得先明白,啥是课例呀?课例呢,就是咱们在教学过程中,把一堂课的教学设计、教学实施以及课后反思等这些环节都完整地记录下来,然后通过分析总结,让其他老师能从中学到东西,也能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,那具体咋做呢?
一、教学目标要明确
咱得清楚这堂课要让学生学会啥,比如说教二元一次方程组,那就得定好目标:学生得会列方程组,能解方程组,还得知道啥时候用代入消元法,啥时候用加减消元法,对吧?目标明确了,就像有了导航,知道往哪儿走。
二、教学重难点得找准
重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,像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那就是重点,难点呢,就是学生可能不太好理解的地方,比如怎么根据题目设未知数,这个对有些学生来说就挺难的,找重难点的时候,多想想自己当初学的时候哪容易错,哪不好懂,一般就八九不离十了。
三、教学过程要精心设计
1、导入要有趣
咋导入新课呢?方法可多了去了,可以讲个故事呀,比如说古代有个商人卖马和骡子的问题,这就引出了二元一次方程组,或者提个有趣的问题,像“鸡兔同笼”问题,一下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。
2、知识讲解要清晰
讲知识点的时候,得一步一步来,还是拿二元一次方程组举例,先讲概念,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,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,然后用简单的例子让学生判断,接着讲解法,先讲代入消元法,一步一步给学生演示,再让学生自己做一道简单的练练手,讲完代入消元法,再讲加减消元法,对比着讲,学生就更容易明白。
3、互动环节不能少
课堂可不是老师一个人的舞台,得让学生参与进来,可以提问让学生回答,这一步为啥这么算呀?”“还有没有其他解法呢?”也可以小组讨论,比如给出一个实际问题,让小组合作列出方程组并解答,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,还能锻炼他们的合作能力。
4、练习要有针对性
讲完知识点,得让学生练练,练习题得有梯度,从简单到复杂,先出几道基础的,像已知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,让你写方程组这种,再出点有点难度的,比如应用题,让学生真正会用方程组解决问题。
5、总结归纳很重要
一堂课快结束的时候,得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,把这堂课的重点知识、解题方法啥的再梳理一遍,让学生加深印象,比如说“今天咱们学了二元一次方程组,重点是会列会解,解法有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,大家下去要多做练习巩固哦。”
四、板书设计要合理
板书可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,主板书写最重要的内容,像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、解法步骤这些,副板书可以用来写临时的东西,比如学生的错题分析,或者解题过程中的一些中间步骤,板书要有条理,字迹得工整,颜色搭配得好点,让学生看着舒服。
五、课后反思不能忘
上完课,得想想这堂课上得咋样,学生哪里掌握得不好,是某个知识点没讲透,还是练习不够?自己的教学方法有没有问题?比如说小组讨论的时候,是不是有些学生没积极参与,为啥呢?下次怎么改进?把这些都写下来,下次教学的时候就能把课上得更好。
那具体咋做呢?我就以我上的一堂“三角形内角和定理”的课为例哈。
一开始,我是这样导入的:“同学们,咱们都知道三角形有三个角,那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三个角加起来是多少度呢?大家看,我这儿有个三角形纸片,我把它三个角撕下来,拼在一起,看看像不像一条直线呀?”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趣提起来了。
讲概念的时候,我在黑板上画了个三角形,标上三个角,然后用文字叙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: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 180°,接着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三角形,标角,然后照着我说一遍定理,加深印象。
证明定理的时候,我先让学生回忆平角的定义,然后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,拼在一起,让学生观察像不像平角,我再引导学生用语言叙述证明过程,从操作到理论,逐步深入。
练习的时候,我先出了几道简单的填空题,像已知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,求第三个角这种,然后又出了两道证明题,让学生规范书写证明过程,巡视的时候发现学生的问题,及时纠正。
最后总结的时候,我说:“同学们,今天我们学习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,知道了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 180°,也学会了证明这个定理,以后遇到有关三角形角的问题,就可以用这个定理来解决啦。”
这就是我做这堂课例的过程啦,其实只要咱们用心去做,不断总结经验,一定能做出好的课例,让自己的教学更有质量,学生也能学到更多东西,大家一起加油呀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