哎,最近老有人问我:"哎你说说看,流海小学那个数学到底教得咋样啊?" 这个问题啊,我一开始还真有点懵,毕竟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嘛,不过既然大家这么关心,我就把我打听到的、亲眼见到的,还有自己琢磨的,一五一十跟大家唠唠。
第一把钥匙:课程设置有没有料?
咱们先来掰扯掰扯最关键的课程内容,你可能会想:"现在小学不都是统一教材吗?" 哎这话对也不对,流海小学用的是人教版数学教材没错,但人家在"怎么教"这件事上,确实花了不少心思。
我亲眼见过他们三年级课堂,讲"认识分数"的时候,老师直接搬出披萨模型,切开给孩子们看1/2和1/4的区别,最绝的是,课后作业是让小朋友回家切水果摆盘,还要拍照发班级群——这种"看得见摸得着"的教法,对刚接触抽象概念的小屁孩来说,简直不要太友好。
第二把钥匙:老师到底会不会教?
说到老师,这可是重头戏,我专门蹲点观察过几个数学老师上课,发现个挺有意思的现象:他们办公室墙上贴的不是什么教学守则,而是写着"三不原则"——不打断孩子发言、不直接给答案、不拿分数吓人。
举个栗子,有次公开课上,有个小男生死活算不出25×4,要搁以前,老师可能直接让背口诀了,但流海这位老师却问:"哎你昨天买冰棍是不是花了4块钱?每天存25块零花钱的话..." 话还没说完,那孩子眼睛就亮了:"哦哦哦!就是存了四天的钱对不对!" 这种教法,把抽象运算和日常生活拧成一股绳,确实高明。
第三把钥匙:作业会不会压垮娃?
说到这儿,估计有家长要坐不住了:"现在不是说要减负吗?他们作业多不多啊?" 我特意翻了三个年级的作业本,发现个规律:周三绝对不留笔头作业,这天孩子们要完成的是"生活中的数学"任务,比如量自家客厅面积、统计一周垃圾袋用量这些。
有个五年级家长跟我吐槽:"我家熊孩子现在逛超市,看见打折标签就掏出手机算单价,说是数学老师教的绝招。" 虽然听着好笑,但仔细想想,这不就是把知识用活了吗?
第四把钥匙:成绩到底行不行?
先甩个硬数据:去年区里数学竞赛,流海拿了7个一等奖,比前年翻了一倍,不过要我说,更让我惊讶的是他们"错题博物馆"的设置,每个学生都有本特制的错题本,不仅要订正,还要用三种颜色笔分别写"哪里错了"、"为什么错"、"下次怎么防"。
有次看到个小姑娘的错题本,她在"3.5小时等于多少分钟"这道题旁边画了个哭脸,写着:"我把小数点搬家搬错方向了,下次要像交警指挥交通那样严格管理小数点!" 这种自我反思的能力,可比单纯做对题重要多了。
第五把钥匙:数学活动玩出什么花?
别以为他们只会死读书,流海小学的数学活动那叫一个热闹,每个月都有"数学游园会",上个月的主题是"古代计量单位",孩子们穿着汉服用"丈""尺""寸"量教室,还有用算盘做游戏的,最逗的是有个摊位让学生用"一炷香时间"估算分钟数,结果小娃娃们真的点了香来计时。
最后说点掏心窝的话
在流海小学转悠了小半个月,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们真把数学当"活"的教,不是说他们完美无缺——比如有的家长反映拓展题难度跳跃有点大,有的孩子觉得思维导图作业太费时间,但总体来看,他们确实在死记硬背和灵活运用之间找到了不错的平衡点。
要是非要我给个建议的话,可能就是在计算基本功训练上再加把劲,毕竟再好的思维训练,也得有扎实的运算能力打底不是?不过话又说回来,教育这事儿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,关键还是看自家娃适合什么样的学习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