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开头部分)
哎呀,数学这个科目吧,真是让不少人头疼,尤其是刚上高中的同学,每次看到那一堆公式、定理,是不是觉得脑壳嗡嗡的?别慌!今天咱们就聊聊,高中数学到底需要哪些资料才能学明白,你可能会问:"资料那么多,该买啥?买了不会用咋整?" 别急,我一个一个给你掰扯清楚。
第一块:课本,课本,还是课本!
很多人觉得课本太基础,直接去买各种花里胡哨的辅导书,但其实啊,课本才是真正的"宝藏"!你仔细想想,考试题目再怎么变,是不是都绕不开课本里的定义和例题?比如人教版必修一里"函数的概念",光定义就藏了无数考点,但很多人压根没认真看过课本。
举个真实例子:我有个学弟,高一数学考50多分,后来逼着自己把课本从头到尾抄了一遍例题,期末直接冲上85,你可能会问:"抄例题有用吗?" 当然有!课本例题是出题人给的"参考答案模板",吃透了就能摸清解题套路。
所以啊,先别急着买资料,把课本翻烂再说!
第二块:教辅书怎么选?别当"收集癖"!
新手最容易踩的坑,就是一口气买七八本教辅书,结果一本都没写完,其实高中教辅分两种:同步练习册和专题突破册。
同步练习册推荐《教材帮》或者《必刷题》,跟着课堂进度刷,每天花20分钟做课后巩固。
专题突破册高考数学题型全归纳》,适合寒暑假集中攻破薄弱章节。
重点来了!千万别买超过3本教辅! 你想想,学校作业+课本+1本同步练习已经够呛,买多了反而焦虑,资料在精不在多!
第三块:真题才是"终极大BOSS"
有人觉得真题是高三才用的,大错特错!高一高二就要开始接触真题,尤其是选择题和填空题,比如2023年新高考一卷的概率题,其实考的就是高一学的排列组合,但题目描述换成"核酸检测混管",立马把一堆人绕晕了。
怎么用真题? 分阶段来!
1、高一:只做和当前章节相关的真题,感受出题风格。
2、高二:按模块刷题,比如集中练"立体几何"所有年份的真题。
3、高三:限时做套卷,培养考试节奏。
偷偷告诉你,近五年真题刷三遍以上,至少提20分!
第四块:网课到底要不要买?
这得看人!如果你属于以下两种类型,可以考虑:
1、课堂完全听不懂:比如函数听不懂,就专门找函数专题网课补基础。
2、想冲高分:有些拔高课程教秒杀技巧,quot;导数压轴题的洛必达法则偷分法"。
但注意!别把网课当追剧!很多人看着收藏夹里200小时的网课自我感动,其实动手做题才是王道,建议先试听免费课,确定适合再买。
第五块:错题本的正确打开方式
说到错题本,十个同学九个做错了!你以为抄题目写答案就行?太天真!真正有效的错题本要有:
1、错误原因标注:是计算失误?还是根本不会?用红笔写在题目旁边。
2、同类题归纳:比如把三角函数求值题集中贴在一起,对比找规律。
3、定期删除机制:连续三次做对的题直接划掉,省得浪费时间。
我高三的错题本从3厘米厚删到只剩5页,但最后数学考了138,这就是精准复习的力量!
第六块:容易被忽视的"神器"——公式手卡
你肯定经历过这种情况:考试时突然忘记余弦定理,或者等比数列求和公式,这时候,一张手掌大小的公式卡就能救命!
怎么做?
- 正面写公式,背面写对应例题(比如用这个公式的经典考题)。
- 每天利用碎片时间看,比如排队打饭、等公交的时候。
别小看这招,我们班数学课代表靠这个,公式类题目从来没丢过分!
(结尾个人观点)
最后说点真心话吧,资料再多,终究是工具,关键还得看你怎么用,见过太多人买最贵的教辅、报最火的网课,结果成绩一动不动;也见过学霸就靠一本课本+真题,硬生生啃出140+,所以啊,别被资料绑架了,找到适合自己的两三样,往死里钻研就对了,数学这事儿,说到底就是练思维、练手感,资料只是帮你少走弯路的拐杖,坚持住,别怂!你肯定行!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