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开头用问题切入)
哎,是不是每次看到数学卷子就手心冒汗?上课明明听懂了,回家做题却像在看天书?今天咱们不整虚的,直接上干货,聊聊初中数学怎么从"一知半解"到"游刃有余"。
第一个灵魂拷问:数学课到底该听什么?
很多同学上课像在听演唱会——光顾着记笔记没空动脑子,我当年也这么干过,结果发现本子上记得整整齐齐,脑袋里空空如也,这里有个绝招:课前5分钟预习法,比如明天要学二次函数,今天先把课本上的定义和例题看一遍,用荧光笔标出"顶点式""开口方向"这些关键词,第二天老师讲到这儿时,你就能马上反应过来:"哦!原来这个公式是干这个用的!"
举个真实案例:我表弟之前数学总卡在70分,后来坚持每天课前用便利贴写三个预习问题(quot;对称轴怎么找?"),两个月后直接蹿到85分,说白了,预习就像给大脑装导航,听课才不会迷路。
第二个关键点:做题老出错怎么办?
先别急着怀疑人生,咱们来做个实验,你现在拿出最近的三张卷子,把错题按类型分类,十有八九会发现:重复犯错的题型不超过5种,比如我去年带的一个学生,连续三次考试都在"全等三角形证明"上栽跟头,后来专门用活页本整理这类题,两个月后这类题的正确率从30%飙升到90%。
这里推荐个"错题三问法":
1、这道题考的是哪个知识点?(翻课本对应章节)
2、我当时卡在哪一步了?(画思维导图复盘)
3、如果再遇到类似的题,第一步要做什么?(总结解题开头模板)
第三个误区破除:公式背了就能得分?
有同学把数学当文科学,天天捧着公式手册背,结果考试时公式记得一字不差,题目稍微变个花样就傻眼,记住啊,数学公式不是咒语,关键是理解推导过程,比如说完全平方公式,自己动手画个正方形,用面积法推导一遍,绝对比死记硬背管用十倍。
我有个绝活:给公式编故事,比如绝对值就像照妖镜,不管数字是正是负,照出来都是正数,虽然听起来有点中二,但确实能帮助记忆,不信你现在试试,保证明天还记得|a|的含义。
第四个实战技巧:考试时间总不够用?
先爆个冷知识:中考数学试卷,基础题占70%,中等题20%,难题才10%,但很多同学在10%的难题上耗掉半小时,结果后面大题来不及做,这里教你们个"321时间分配法":
- 前30分钟搞定选择填空(遇到3分钟没思路的马上跳)
- 中间20分钟做前四道大题
- 最后10分钟死磕压轴题
- 剩下时间回头检查计算题
去年有个学生用这个方法,虽然最后两道大题没写完,但前面基础分全拿,反而比平时多考了15分,这说明啥?考试策略有时候比实力更重要。
第五个隐藏buff:用好你的草稿纸
你们知道学霸的草稿纸和普通人的区别吗?不是字迹工整,而是分区使用!把草稿纸对折四次,分出16个区域,每个题号写在格子左上角,这样做有三个好处:
1、检查时快速定位计算过程
2、避免数字抄错这种低级错误
3、培养清晰的解题思维
有数据显示,规范使用草稿纸的学生,计算失误率能降低40%,下次考试前,记得跟监考老师多要两张草稿纸,这招亲测有效。
最后说点掏心窝的话
数学这玩意吧,说难也难,说不难也不难,关键是要找到自己的节奏,别被考试成绩PUA了,我见过太多例子:有人初二还在及格线挣扎,初三突然开窍冲进年级前十;也有初一数学课代表,到初三反而跟不上的,这说明啥?持续用对方法比短期突击重要得多。
对了,最近在看《刻意练习》这本书,里面有个观点特别戳我:高手和普通人的区别,不在于练习时间,而在于是否带着问题去练习,所以下次做题前,先问问自己:"我今天重点要突破哪个弱点?"而不是机械地刷完一本练习册。
突然想起来,之前有个学生问我:"老师,数学好的人是不是都特别聪明啊?"我的回答是:"他们只是比你多摔了几次跤,但每次摔倒都记住了坑的位置。"所以啊,别怕犯错,那些错题本上的红叉叉,早晚会变成考卷上的对勾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