哎,你刚当小学数学老师的时候,有没有被学生问过这样的问题:“老师,这道题你算得对吗?”(笑)别慌,这太正常了!计算能力是数学老师的“基本功”,但很多人觉得小学数学简单,反而忽略练习,今天咱们就来聊聊,数学老师怎么把计算能力练扎实,还能让学生心服口服。
问题1:小学数学老师也要练计算?不是有计算器吗?
你可能会想:小学内容不就是加减乘除,还用专门练?大错特错! 举个真实例子:我同事在课堂上算“25×16”,脱口而出“400”,结果学生用竖式算完说“老师你对了”,但眼神里都是怀疑——因为学生觉得老师算太快像“蒙的”。
关键点:
速度≠准确率:学生需要看到清晰的思考过程,而不是“秒答”。
示范作用:老师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,比如是否写步骤、检查错误。
应对突发情况:比如学生突然提问“0.75和3/4谁大”,你得立刻反应,不能卡壳。
问题2:到底怎么练?每天刷题就行?
当然不是机械刷题!练习要有策略。
1、分模块突破:
口算:每天花5分钟练“两位数×一位数”(比如34×7),用限时挑战增加趣味。
笔算:重点练带余数的除法,187÷6”,避免自己都算迷糊。
估算:比如超市买菜时,快速算总价,培养数感。
2、“自虐式”练习:
故意给自己出易错的题,12.5×8÷2.5”,练多了就能一眼看出陷阱。
3、用学生的错题当素材:
把学生作业里的典型错误拿来自己重做,分析错因——这样既能练手,还能预判教学难点。
案例:我刚开始教书时,总在“分数加减法”上翻车,后来我专门整理学生易错的题(比如1/3 + 1/2),反复练通分步骤,现在闭着眼都能讲明白。
问题3:怎么把练习成果用到课堂上?
“会算”和“会教”是两码事! 这里有个绝招:“装傻式教学法”,比如教“24×15”时,故意用笨方法一步步算:
1、先算24×10=240
2、再算24×5=120
3、最后加起来:240+120=360
然后问学生:“有没有更快的办法?”这时候再引出“24×15=24×(10+5)”的分配律。
好处:
- 学生看到思考过程,觉得计算“有路可循”。
- 暴露自己的“慢动作”,让学生模仿学习。
问题4:有没有能偷懒的工具?
当然有!但工具要用对地方,推荐几个亲测好用的:
1、扑克牌练口算:
抽两张牌做加法(JQK当11、12、13),练反应速度。
2、数独APP:
每天玩一局初级数独,锻炼逻辑和耐心。
3、错题本电子化:
用手机拍下自己容易算错的题,定期复盘。
注意:别依赖计算器!曾经有老师课堂上用计算器被家长投诉“不专业”,血泪教训啊!
问题5:练多久才能见效?
21天养成习惯,3个月看到质变,但关键在“持续”和“反馈”:
每天10分钟:比周末突击2小时更有用。
找搭档互相出题:和其他老师PK,比如比赛算“345÷7”,输的人请喝奶茶。
录视频自检:把自己讲课时的计算过程录下来,看有没有手抖、跳步的情况。
个人观点:计算能力就像肌肉,越练越强,但别光自己闷头练——把练习变成和学生的互动游戏,比如开火车答题、计算接龙,既能活跃气氛,还能偷偷提升自己!
最后一点大实话
别怕出错! 有次我算“7.8×2.5”时脱口而出“19.5”,结果学生大喊“老师错了!应该是19.5吗?”(实际是对的),你看,学生其实在观察你怎么应对质疑,这时候淡定回一句:“来,咱们一起再算一遍确认下?”反而能教会他们检查的重要性。
说到底,计算能力不是炫技,而是为了建立信任,当学生发现老师算得又快又稳,自然愿意跟着学,所以啊,从今天开始,每天抽点时间,哪怕刷牙时心算一下水电费,都是进步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