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开头先抛出问题)哎,你说数学题里老提到的“单位1”到底是个啥?是不是每次看到这三个字就头皮发麻?别慌,今天咱们就把这个磨人的小妖精扒个底朝天!
(突然停顿)等等,先问个问题——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?题目里写着"小明吃了蛋糕的1/3",结果自己算半天得出个离谱答案,最后发现错在没找准"单位1"?别不好意思点头,这事儿我干过三回!(笑)
问题一:单位1到底是数字还是概念?
(挠头)先说个最常见的误区!很多娃儿以为"单位1"就是数字1,结果做题时对着"1"发愣,其实啊,单位1是个灵活的标准参照物,说白了就是咱们自己设定的"一把尺子"。
举个栗子🌰:老妈买回个西瓜说"今天吃1/4",这时候:
- 单位1=整个西瓜
- 实际吃的量=西瓜总体积×1/4
但要是老妈改口说"昨天剩的半个西瓜再吃1/4",这时候:
- 单位1=剩下的半个西瓜
- 实际吃的量=半个西瓜×1/4=整个西瓜的1/8
看吧?单位1会随着描述对象自动切换,比孙悟空的七十二变还灵活!
**问题二:怎么从题目里揪出单位1?
(拍大腿)关键来了!记住这个万能口诀:"占/是/相当于"后面跟着的,八成就是单位1!
来实战演练:
1、"苹果数量是橘子的2倍" → 单位1=橘子数量
2、"男生占全班的3/5" → 单位1=全班人数
3、"实际产量比计划多1/10" → 单位1=计划产量
(突然插入思考)哎等等,要是有两个"占"字怎么办?quot;甲的钱是乙的1/3,丙的钱又是甲的2倍"...这时候就得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扒开,先确定乙是单位1,再算甲,最后处理丙,具体怎么操作?咱们后面细说!
**问题三:找不到单位1会怎样?
(瞪眼)后果很严重!给大家看个真实案例:
某次考试题:"商店上午卖出30件衣服,下午比上午多卖1/5,全天共卖多少?"
错误解法:
30 + 30×1/5 = 36件(直接去世)
正确解法:
下午卖出量=30 + 30×1/5=36
全天总量=30+36=66件
(摊手)看吧?要是把下午增量的1/5错当成全天的1/5,直接损失30分!所以说单位1就是解题的定海神针,找不准绝对要吃大亏!
**问题四:遇到复杂情况怎么办?
(扶额)最头疼的就是多重关系题!比如这道经典题:
"甲仓库存粮是乙仓库的4/5,丙仓库比甲少1/4,已知乙存粮100吨,求丙存量"
解题步骤:
1、先抓第一个"是"→单位1=乙仓库=100吨
2、甲存量=100×4/5=80吨
3、第二个"比"后面是甲→新单位1=甲仓库=80吨
4、丙存量=80 - 80×1/4=60吨
(敲黑板)这里藏着单位1的传递规则:每当出现新的比较对象,单位1就会"传位"给下一个参照物!
**个人观点时间
(突然严肃)说句掏心窝子的话,我教了十年数学发现:单位1本质是思维切换训练,它逼着孩子跳出固定思维,学会用动态眼光看问题——就像现实中谈工资,说"涨了20%",你得立马反应过来是比上个月还是比去年同期。
(拍桌子)最最重要的是,这玩意直接关系到初中的方程思想!现在练不好单位1,以后看见应用题绝对两眼一抹黑,所以各位家长老师,千万别觉得"不就是个1嘛",这里头门道深着呢!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