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文章开始前先来个小互动:各位老师有没有发现,每次发卷子的时候,学生眼神里都带着三分紧张七分好奇?咱们今天就来聊聊,怎么把评卷子这个环节,变成学生眼里“哇,原来数学这么好玩”的现场!)
一、评卷子到底要讲什么?怎么讲才能让学生听懂?
这个问题估计很多新老师都挠头过,先记住一个核心:评卷子不是“报答案”,而是“拆解思维”,比如一道应用题学生做错了,重点不是直接说“正确解法是XXX”,而是问:“咱们看看题目里哪个条件被你漏掉了?这个条件为什么会影响结果?”
举个例子,二年级的小明把“每排8个座位,有6排”算成了8+6=14个座位,这时候如果直接说“要用乘法”,他可能下次还错,但如果你问:“小明啊,如果一排坐8个人,两排能坐多少人?三排呢?”让他自己发现规律,知识点就从“死记硬背”变成了“主动理解”。
二、课堂节奏怎么把控?学生走神怎么办?
这里有个绝招:每15分钟换一次互动方式,比如前15分钟讲高频错题,中间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“如果我是老师,怎么给这道题打分”,最后15分钟玩“错题门诊”——随机抽卷子上的典型错误(隐去名字),全班一起“会诊”。
对了,别忘了用点“道具刺激”,比如准备红、黄、绿三色卡纸,讲到关键步骤时让学生举牌:“觉得这一步容易出错的举红色,完全明白的举绿色!” 这一招对注意力容易分散的低年级特管用,亲测有效!
三、遇到全班都错的题,怎么讲才能不打击信心?
先来个“反向操作”:“这道题有35个同学做错了,说明它是个超级大BOSS!咱们今天一起来打败它好不好?” 接着把错误答案分成三类写在黑板上:
1、计算失误(比如进位忘了加)
2、题意理解偏差(把“增加到”看成“增加了”)
3、方法错误(该用逆向思维却硬算)
然后带着学生玩“找茬游戏”:“大家看看这三个错误类型,哪个最容易避免?哪个需要多练习?”把错误变成升级打怪的经验值,课堂气氛立马不一样。
四、怎么让优等生和学困生都听得进去?
这里要祭出分层提问大法,比如讲填空题时:
- 对基础弱的学生问:“哪个数字让你卡住了?咱们先搞定它”
- 对中等生问:“如果题目里的苹果换成梨,解法会变吗?”
- 对优等生问:“你能给这道题编个更难的版本吗?”
记得穿插些“无厘头类比”,比如讲计量单位换算,可以说:“1米=100厘米,就像1个西瓜能切100块小西瓜丁,但是你不能说西瓜丁比西瓜甜对吧?”(台下绝对笑成一片还记住了知识点)
五、个人观点时间:评卷子其实是大型“读心术”现场
干了十年数学教学,我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:学生卷子上的错误,80%都不是“不会做”,而是“没建立知识点和现实生活的连接”,比如长度单位搞不清的孩子,往往家里从没让他量过衣柜尺寸;不会看钟表的孩子,可能家长总用手机代替时钟。
所以现在我评卷子一定会做两件事:
1、每讲完一个错题,必带一句“这个知识能在哪儿用”(比如讲完角度测量,就问“玩吃鸡游戏转身瞄准要不要算角度?”)
2、允许学生用画画、摆积木等方式解释错题(有个孩子用乐高演示分数加减法,惊呆全班)
六、真实案例:让“灾难现场”变“高光时刻”
上周四年级单元测试,有道题全班只有5人做对:“游泳池长25米,小明游了4个来回,他游了多少米?” 超过一半学生直接25×4=100,评讲时我啥都没说,直接让两个学生到讲台前:
- 学生A站在左边当“起点”
- 学生B走一趟再回来算“1个来回”
当B同学气喘吁吁走完50米,全班突然“哦——”声一片,第二天小测验出现类似题,正确率飙升到87%,你看,有时候身体比大脑先学会数学。
最后的真心话:评卷子这事儿,讲究的是“七分技术三分演技”,该夸张时拍桌子(“天啦这道题居然有隐藏陷阱!”),该示弱时装傻(“刚才这步谁看懂了?快教教我!”),记住啊,小学生对知识的记忆,永远和当时的情绪绑在一起,你笑得越开心,他们学得越带劲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