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?许多家长好奇,现在的数学课与过去相比究竟有何不同,教育专家指出,现代数学教学更注重培养核心能力而非简单计算,这与2022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的“数感、量感、符号意识”等核心素养一脉相承。
在优质小学的数学课堂上,教师会采用生活化场景导入新课,比如认识立体图形时,学生可以触摸茶叶罐、魔方等实物,通过分组合作寻找教室里的圆柱体、球体,这种体验式学习能帮助儿童建立空间观念,北京海淀区某重点小学教师王老师分享:“当学生自己发现粉笔盒是长方体时,眼睛里的光最动人。”
教学过程中常融入跨学科元素,学习统计知识时,教师会结合科学课的天气观察记录,让学生绘制温度变化折线图,在认识人民币单元,模拟超市购物场景,学生需要完成找零计算和商品搭配,这种项目式学习不仅巩固数学技能,更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
课堂练习形式呈现多样化特征,除了传统习题训练,教师会设计数学谜题、数字接龙等游戏环节,某教育研究院调查显示,采用互动游戏教学的班级,学生解题正确率提升23%,主动提问次数增加40%,值得注意的是,练习难度设置遵循“最近发展区”理论,既不过于简单也不过度拔高。
现代教学特别重视思维可视化工具的应用,低年级学生用七巧板拼凑几何图形时,教师会引导他们用数学语言描述拼接过程,高年级学习分数概念时,通过折纸活动直观展示等分原理,这种具象化教学方法,有效帮助儿童跨越抽象概念的理解门槛。
家校协同在数学学习中起关键作用,建议家长避免重复刷题式辅导,可与孩子玩“24点”扑克游戏锻炼运算能力,或在超市购物时让孩子计算优惠折扣,南京师范大学李教授提醒:“家庭数学教育应注重过程性体验,过分强调正确答案会扼杀探究欲望。”
优质数学课堂正在发生本质改变,从知识灌输转向能力培养,从单一讲授变为多元互动,这种转变契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,当数学不再等同于枯燥的公式背诵,而成为探索世界的工具,孩子们自然能体会其中的思维乐趣。(本文观点基于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公开资料及一线教师访谈实录)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