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家长在辅导孩子数学时发现,小学阶段涉及“远近比较”的题目,孩子容易出错,这类题目其实并不难,关键在于帮助孩子建立清晰的空间观念和比较思路。
理解远近概念是基础,远近属于空间方位认知的一部分,孩子需要先明白“远”和“近”是相对概念,通常需要一个参照点。“家离学校近,公园离学校远”,这里的参照点是学校,家长可以多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孩子观察,“你看,滑梯离我们近,那棵大树离我们远。”
解决数学题时,可以教孩子掌握以下几个实用方法:
用线段图辅助理解 中涉及路程、距离的比较,画出简单的线段图非常有效,题目说:“小明从家到学校走了300米,小刚从家到学校走了500米,谁家离学校近?”可以引导孩子用两条不同长度的线段表示300米和500米,通过直观对比,孩子就容易看出 shorter 的线段代表更近的距离。
找准参照物 会涉及多个地点或人物,要提醒孩子仔细读题,明确题目问的是“谁离谁近”或“谁离谁远”,从而确定比较的基准。“学校、书店和公园在一条路上,学校离书店200米,书店离公园300米,问学校离公园近还是远?”这时需要孩子明确是以谁为参照,通常问题会指明,如果没有,可以引导孩子结合问题上下文判断。
用实物或动作模拟
对于年龄较小、具象思维为主的孩子,可以实际用手比划、用积木或物品摆一摆,比如用两个玩具分别代表两个地点,移动其中一个,让孩子观察远近变化,这样动手操作的过程能加深理解。
注意单位统一 会设置陷阱,比如一个距离单位是米,另一个是千米,要提醒孩子先统一单位再比较,这是数学严谨性的基本要求。
孩子做错这类题,常常是因为粗心或未能将文字转化为空间想象,家长在辅导时应多鼓励,少批评,通过游戏和实际生活例子逐步培养孩子的感知能力,在户外时可以问:“你觉得我们是离那边的长椅近,还是离门口的保安亭近?”让孩子在真实场景中应用知识。
数学离不开生活,远近比较更是如此,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习,在练习中巩固,他们自然会掌握正确的方法,耐心和引导比反复讲解更重要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