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学数学比大小怎么制作
在小学数学中,“比大小”是一种常见的题型,通过比较数的大小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字的概念和关系,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制作小学数学中的“比大小”题目,内容准确、全面且逻辑清晰。
一、教学目标
1、知识目标: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,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,认识符号“>”、“<”和“=”,并了解其含义。
2、能力目标:初步建立学生的数感,培养学生的合作、交流和动手操作能力,能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比大小,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。
3、情感目标:掌握自己喜欢的比较方法,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发展思维能力。
二、教学重点与难点
1、教学重点: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,会正确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。
2、教学难点: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,认识符号“>”、“<”和“=”,理解其含义。
三、课前准备
1、计数器1个。
2、100以内数目表一张。
3、数字卡片若干。
四、教学过程
1. 复习旧知,导入新课(6分钟)
- 读出下列各数:35、76、89、90、96、100。
- 老师报数,学生在本子上写数:六十九、九十三、八十、三十、一百。
- 口答:一个两位数,高位上是5,低位上是9,这个数写作(),一个数,百位上是1,十位、个位都是0,这个数写作()。
2. 出示教学目标(1分钟)
- 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,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。
3. 新授内容(17分钟)
数量比大小:先拿具体物品进行比较,分别数出两边的数量,写下对应的数字(为了过渡到后面的数字比较),使用苹果和橘子进行数量比较,让学生数出每种水果的数量并记录下来。
数字比大小:引入具体的数字进行比较,如3和5,解释哪个数字更大,并引导学生使用“>”和“<”符号来表示这种关系,可以通过计数器或数字卡片来辅助教学,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数字的变化和比较结果。
抽象数字的比较:清楚数字的顺序,特别是对于大于号“>”和小于号“<”的正确使用,可以通过游戏或竞赛的形式来加深学生对符号的理解和应用能力。
4. 巩固练习(10分钟)
- 完成课本上的比大小练习题,包括数字的直接比较和通过加减法间接比较。
- 制作简单的数字卡片,两人一组进行大小比较游戏,加深学生对大小概念的记忆。
5. 拓展应用(5分钟)
- 创设实际情境,如“在超市购物时如何比较商品的价格”、“在班级中比较同学们的身高”等,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比大小。
- 引导学生用“>”、“<”和“=”符号表示数字的大小关系,并能够解释符号的含义。
6. 思考题(5分钟)
- 如果A > B,B > C,那么A和C的关系是什么?为什么?
- 给出一系列数字,要求学生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,并解释排列的理由。
-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,强调比较大小的重要性和基本方法。
- 布置作业:完成一定数量的比大小练习题,巩固所学知识;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比大小的实例并进行实践。
是关于小学数学“比大小”制作的详细介绍,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丰富的教学活动,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,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