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线段图
定义及构成:由线段、箭头、数字符号等组成的图,用于形象、直观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。
基本步骤:先画标准量(单位“1”),再画表示部分量的线段,最后标注所求问题,妈妈买回来一些苹果和梨,一共有26个,苹果比梨多8个,问梨有几个,苹果有几个?先画表示梨的线段,再画表示苹果的线段,且苹果线段比梨线段长的部分标注出“8个”,两条线段总数标注“26个”,通过观察可知梨和苹果数量相等时两种水果数量和是“26-8=18个”,所以梨有“18÷2=9个”,苹果有“9+8=17个”。
2、示意图
定义及构成:用数字、字母、符号或图形等表征数学信息、图形特征、数量关系或思考路径的图示。
基本步骤: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,用简单的图形或符号来表示各种量之间的关系,比如在搭配方法问题中,可以用连线图表示不同的搭配组合;在行程问题中,可以用简单的线路图表示物体的运动轨迹等。
3、分析图
定义及构成: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进行梳理,用图形或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,以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。
基本步骤:先把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提取出来,然后确定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,再用图形或表格将这些关系清晰地展示出来,例如在鸡兔同笼问题中,可以画出表格,分别列出鸡和兔的头数、脚数等信息,通过分析和计算得出答案。
4、平面图和立体图
定义及构成:按照题意,画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平面图形或立体图形,找到解题的数量关系,得出问题的答案。
基本步骤:对于平面图形,如正方形、长方形等,要根据题目中给出的边长、面积等条件准确绘制;对于立体图形,如正方体、长方体等,要理解其各个面、棱、顶点之间的关系,按照要求进行绘制和分析。
小学数学书面图的画法包括线段图、示意图、分析图以及平面图和立体图,每种图都有其特定的定义、构成元素和绘制步骤,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