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,今天咱们来聊聊初中数学试教里最关键的一个环节——提问,你可能会想,提问嘛,不就是问几个问题吗?有啥难的?哎,别急着下结论,这事儿可没表面上那么简单,举个例子吧,同样一道方程题,有的老师问“这题怎么做?”,学生直接报答案;有的老师问“如果我把这个系数换成负数,方程的解会怎么变?”,学生就开始抓耳挠腮想原理了,看出来区别没?提问这事儿,往小了说是师生互动,往大了说直接决定课堂质量。
第一问:为什么要专门研究数学课堂的提问技巧?
这么说吧,数学不像文科可以天马行空地讨论,但也不等于只能照本宣科。好的提问就像GPS导航,能把学生的思路精准引导到关键知识点上,比如讲勾股定理,与其直接说"a²+b²=c²",不如问:"假设我拿掉直角这个条件,这三边的关系还会成立吗?" 这时候学生就开始在脑子里画各种三角形了。
记得去年带初一,有个孩子总搞不懂方程两边平衡的概念,后来我换了种问法:"如果方程是个跷跷板,左边坐了个200斤的大汉,右边要坐几个50斤的小孩才能平衡?" 结果这娃眼睛唰地就亮了,所以说,提问的姿势对了,知识就活了。
第二问:新手最容易踩哪些提问的坑?
1、连环夺命问:像机关枪似的"懂了吗?明白吗?对不对?",学生根本没时间思考
2、自问自答:"这个公式很重要对吧?没错它就是...",等于把学生的嘴给堵上了
3、模糊发问:"谁来谈谈对数函数?",学生一脸懵——谈啥?怎么谈?
4、难度断层:前脚还在问1+1,后脚突然蹦出微积分概念
上周听课就碰上个典型例子,老师讲相似三角形,上来就问:"这两个三角形为什么相似?" 结果全班鸦雀无声,后来改成:"大家找找看,这两个三角形的角有什么共同点?边长的比例是不是固定值?" 马上就有学生举手了,你看,把大问题拆成小台阶,效果立竿见影。
第三问:具体该问什么?怎么问?
这里给几个实操性强的套路:
对比式提问:"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到底差在哪?能不能互相转化?"
假设式提问:"要是没有韦达定理,怎么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?"
生活化提问:"奶茶第二杯半价,相当于打几折?这和函数图像有什么关系?"
错误诱导法:(故意写错解题步骤)"老师这里好像哪里不对劲,谁来当回小侦探?"
举个真实案例:教立体几何时,我搬来个魔方,先问:"谁能用三种不同方法数出表面有多少个小立方体?" 学生们当场就分成几派吵起来了,最后得出:6面×9格=54(但重复计算棱角)→ 引入立体图形面、棱、顶点的关系,这么一折腾,公式都不用背,全理解了。
第四问:提问时机和节奏怎么把握?
这事儿讲究个"三明治法则":
1、预热阶段:用简单问题暖场,比如复习旧知"还记得圆的面积公式吗?"
2、核心阶段:在讲解关键概念时插入深度问题"为什么说函数是运动的数学?"
3、收尾阶段:抛出开放性问题"除了课本方法,还能怎么证明这个定理?"
注意观察学生的微表情!当看到有人眼神开始放空,赶紧扔个问题:"来,穿蓝衣服的男生,你说说看..." 但别总点举手的学生,那些低头玩橡皮的才是重点关照对象,对了,等待时间至少要5秒,别急着给答案,沉默是金啊朋友们。
第五问:学生答错了怎么办?
这可是黄金教育机会!千万别直接说"错了",试试这些招:
分解错误:"你前两步都是对的,第三步这个符号是不是反了?"
借错发挥:"这个错误很有价值,它正好说明..."
同伴互助:"有没有同学有不同的解法?来帮帮他"
自我纠正:"再仔细看看题目条件,有没有漏掉什么?"
有次碰到个学生坚持说"负数没有平方根",我没急着否定,反而问:"那-4的平方是多少?" 他答16。"那16的平方根呢?" 这时候他自己反应过来:"哦!原来负数平方后变正数了。" 你看,有时候装傻比显摆聪明更管用。
个人观点时间
教了八年数学,越来越觉得提问是门艺术,去年开始尝试"问题银行"——让学生自己出题考同学,结果发现他们出的题比我还刁钻,有个娃设计了个"密室逃脱"数学题,解题步骤对应开锁密码,全班玩得不亦乐乎,所以说啊,别老想着教知识,要想着怎么点燃好奇心,毕竟,数学不是往脑子里灌水,而是要点燃一把火。
最后送大家句话:课堂提问的最高境界,是让学生忘记你在提问,只觉得在和知识玩游戏,这条路还长着呢,咱们一起慢慢摸索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