哎,数学这玩意儿啊,好多孩子一听到这三个字就头疼,公式记不住、题目看不懂、考试全靠蒙… 这种情况是不是特别熟悉?别慌别慌,今天咱们就来唠唠,初中数学到底怎么才能把目标给落实了,不整虚的,直接上干货!
第一个问题:目标到底是个啥?为啥要定目标?
举个栗子啊,小明每次考试前都喊“我要考高分”,结果复习时东一榔头西一棒子,你问他“高分是多高”,他说“不知道”,这就尴尬了!目标必须具体,这学期期末考到85分”或者“一个月内搞懂一元二次方程”,有了具体数字和期限,你才知道该往哪儿使劲对吧?
第二个关键点:目标拆解!大目标怎么变成小步骤?
比如你想三个月内把几何题的正确率从50%提到80%,这事儿听着吓人,但要是拆成“第一周搞懂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,第二周练会辅助线画法…”是不是突然就有方向了?记住啊,每天解决一个小问题,就跟打游戏通关似的,对了,千万别贪多!有人一天刷50道题,结果错40道,这不叫努力,这叫自我感动。
第三个灵魂拷问:练习到底该咋练?
这里必须说个大实话:做题质量比数量重要一百倍!见过不少同学买三本练习册,每本只写前五页,要我说,不如盯着一本反复做透,举个真实案例啊,去年有个学生把课本例题做了五遍,考试直接从60分蹦到85,为啥?因为课本例题就是考试题的亲爹妈啊!
第四个痛点:错题本到底要不要做?
这事儿争议可大了!有人说浪费时间,有人当救命稻草,我的观点是——必须做,但得做聪明点,别把整道题抄下来,重点记三个东西:①错哪儿了?②正确思路是啥?③下次怎么避免?比如上次有个娃,把“-3²”算成9,错题本上就写一句话:“注意!-3²=-9,除非带括号(-3)²才是9”,后来这类题再没错过。
第五个隐藏技巧:老师和同学到底该怎么用?
哎呦喂,这可是很多人忽略的宝藏!逮着老师问问题不丢人,你交的学费里包含这个服务懂吗?我们班有个女生,每天午休追着老师问一道题,半个学期就成了数学课代表,还有啊,跟同学组队互相讲题特别管用,你给别人讲明白的过程,其实就是给自己大脑装了个杀毒软件,把模糊的概念都给清理干净了。
最后的大招:心态和习惯咋培养?
说个扎心的真相:数学学不好,八成不是智商问题,是习惯问题,比如有人做题从来不写“解”字,不看单位,不算草稿… 这些细节积累起来就是灾难,建议每天固定20分钟做计算题练手感,就跟运动员热身一个道理,再就是考试时,遇到难题先跳过去,别跟它死磕——这招让我中考时多拿了15分,你懂的!
对了,突然想起来个重要的事,有家长老问:“要不要提前学下学期内容?”我的建议是:先把课本吃透再说!见过太多学生函数都没整明白,非要死磕二次函数,结果两头不讨好,就像盖房子,地基没打牢就急着装修,风一吹就垮了不是?
说到这儿,可能有小伙伴要问了:“这些方法我都试过,还是没进步咋办?”别急,教你个绝招——记录学习日志,每天花5分钟写:今天学了啥?哪儿卡住了?明天重点搞什么?坚持一个月,你绝对能发现自己的思维漏洞,这就跟健身打卡一个道理,肉眼看不见变化,但数据不会骗人。
突然想到个真实故事,去年有个学生,期中考试数学43分,用了目标拆解法+错题本+每日计算训练,期末居然考了78,问他秘诀,他就说了六个字:“慢慢来,比较快。”你看,数学这事儿吧,真没想象中那么可怕,关键是别想着一步登天,把每个小目标当俄罗斯方块,稳稳当当地垒起来。
最后说点掏心窝子的话,当年我学数学也栽过跟头,最惨一次月考不及格,后来发现,数学其实是最诚实的学科——你投入多少它就回报多少,从来不玩虚的,所以啊,与其焦虑“能不能学好”,不如现在就拿出草稿纸,从今天作业的第一道题开始,认认真真写个“解”字,相信我,这个动作本身,就是在向目标靠近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