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搓手)今天咱们来聊聊小学数学老师都逃不过的作业——讲课反思到底咋写,特别是刚入行的老师,可能一听到要写反思就头大,心里直打鼓:"这不就是写检讨吗?""写来写去都是差不多的套话吧?" 先别急,我刚开始也这么想,后来发现啊,反思写得好,教学开窍早,咱们今天就掰开揉碎说说这件事,保准让你听完就能上手。
第一个灵魂拷问:讲课反思到底要写啥?
你可能会说:"不就是记流水账吗?上课用了什么教具,学生反应怎么样..." 停!这绝对是个误区,上周我观摩新老师小张的课,他教《分数的初步认识》时,用披萨模型教具让学生分着玩,结果后半节课学生光顾着玩披萨上的"火腿片"了,这时候反思要是只写"课堂气氛活跃",那可真是错过金矿了。关键要抓住三个点:
1、你原本设计的"亮点"有没有翻车?
2、学生卡壳的地方你当时怎么处理的?
3、如果再上一次,你会怎么调整?
比如说小张这个案例,可以这样反思:"教具引发的分心问题暴露了操作规则交代不清,下次应该先用空白圆形片练习分份,熟练后再用装饰教具",你看,这样反思才有营养对吧?
第二个关键问题:怎么从日常教学中挖出反思素材?
很多新老师抱怨:"每天上课都差不多,哪有那么多可写的?" 这里教你个绝招——随身带便利贴,上周三我上《认识钟表》时,发现有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突然举手说:"老师,电子表为什么要用冒号?"这个瞬间马上记下来,后来在反思里写道:"学生的非常规提问暴露了生活经验与教材的断层,需要补充计时工具发展史的教学资源"。这些看似偶然的课堂火花,才是反思的黄金素材。
再举个反例,有位老师一个月写了20次"要加强课堂纪律管理",这就属于无效反思,要具体到:"当第三组用学具棒搭房子时,我应该先肯定他们的创意,再引导到拼角度数的练习上",这样才有改进方向。
第三个实战技巧:反思模板到底用不用?
网上有很多反思模板,开头结尾都是固定句式,我的建议是:前三个月可以用模板找感觉,之后一定要打破套路,就像教数学不能只会背公式,得活学活用对吧?比如说这个月我尝试用"三色笔记法":
- 红色:完全超出预期的教学状况
- 蓝色:学生给出的惊艳回答
- 绿色:自己灵光一现的应对策略
上周教《鸡兔同笼》时,突然有学生问:"要是动物会变形怎么办?"当时用蓝色笔记下这个脑洞,课下改编成拓展题:"螃蟹有8条腿,仙鹤2条腿,现在共有20个头,56条腿..."结果下节课学生们解题热情暴涨,你看,好的反思方法能让教学长出翅膀。
第四个避坑指南:反思容易踩的雷区
新手最容易犯的错就是变成"表扬与自我表扬",记得我实习时写的反思:"本节课学生参与度高达90%,教学环节衔接流畅..."被指导老师画了个大红叉:"学生是真懂了还是假装热闹?某个环节超时5分钟为什么不分析?"现在回头看,当时确实在自我催眠。有效的反思必须包含:
1、至少一个具体失误案例
2、对应原因分析(别光说"准备不足")
3、可操作的改进方案
就像医生写病历,得准确找到病灶对吧?
最后说点掏心窝子的话,写了五年反思,最大的感悟是:好老师都是"反思成瘾者",去年带毕业班,有次教《立体图形展开图》,课后反思时发现学困生都在折叠步骤卡住,后来研发了"分步解锁法",把折纸过程分解成游戏关卡,现在成了年级标配教法,所以说啊,别把反思当任务,它是咱们专业成长的加速器。
(敲桌子)对了,建议新手从"每周一精品反思"开始,比如重点打磨一节课的反思,其他课简单记录关键词,坚持三个月,保证你看课堂的眼睛会越来越"毒",学生的小动作都可能变成教学改进的灵感呢!